第07版:人 物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林海护猴

四十年守护,把他乡“走”成故乡

塔城镇其别村。

龙勇诚和当地小朋友在一起。

塔城镇,平均海拔2000米。7月的山风拂过田野与村落,悄然消解了夏日的暑气。经幡在藏族民居的屋檐下飘动,傈僳族村民的织布声从窗棂透出,纳西族的东巴纸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多民族的气息在此交融,让这片土地像一碗醇厚的酥油茶,熨帖着每颗到访的心。

在云雾缭绕的白马雪山下,龙勇诚鬓角的白发被微风拂起。退休10年,他每年总要回塔城镇住上一阵,村民们都亲切地喊他“龙爷爷”,没人把他当外人。

这份熟稔,藏着40载光阴的故事。1985年,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年轻的龙勇诚背着帆布包走进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林海,包里装着笔记本、指南针,还有一块压缩饼干。他要找滇金丝猴——一种当时连照片都寥寥无几的“雪山精灵”。159天里,他跟着当地村民在雪线附近扎营,听着松涛辨认猴群的叫声,夜里裹着牦牛毯写观察日记。“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滇金丝猴,那眼神跟人一模一样,十分激动。”龙勇诚说着,指尖无意识地模仿起猴子挠痒的动作,眼里闪着光。

从那时起,雪域高原上村庄的炊烟、雪山的积雪、猴群的啼鸣,就成了他生命里清晰而坚定的坐标。“后来背包里多了相机,总想着拍清楚点,让更多人知道它们。”龙勇诚说,多年来,他带着学生跑遍滇金丝猴栖居地,也看着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两人的护猴队发展成如今二十多位村民轮流巡山的队伍。

“你看这组数据。”龙勇诚打开手机,一字一句地念着,“1985年,全国滇金丝猴11群800余只,白马雪山占7群540只;2024年,全国23群,仅该保护区及周边就有14群2500只,占了全国的65%。”

读到这里,龙勇诚毫不犹豫地将功劳归于脚下这片土地的主人。“这是坚持守护滇金丝猴30年的村民余建华等每天走几十里山路,捡垃圾、挡盗猎的,连自家田地都顾不上所换来的。”他说,现在遇到余建华的儿子,他们还会用藏语互相打趣——那孩子是听着“龙爷爷”讲猴群故事长大的,如今也成了护猴队的一员。

傍晚的塔城镇开始飘起细雨,龙勇诚跟着村民往家走。屋檐下,几个来研学的孩子围着他,听他讲“雪山精灵”的故事。他语速不快,人声混在雨打青稞的沙沙声里,像在和这片土地对话。40年过去,他从追着猴群跑的年轻人,变成了被孩子们围着的“龙爷爷”。

“还走吗?”有人问他。龙勇诚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远处的白马雪山只剩一道朦胧的剪影。“不走了。”他轻声说,“这里的猴群,这里的人,都等着我呢。”

如今,龙勇诚在塔城的旅居,已经是游子归家般迫切的探望——探望那些让他魂牵梦绕的“雪山精灵”,探望那些与滇金丝猴命运相依、并肩跋涉于保护之路的乡亲故友。旅居至此,早已不是客居,而是归家。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文/图

  • 两载耕耘,让旅居满溢温情

  • 三年执着,以热爱定义自由

  • 四十年守护,把他乡“走”成故乡

  • 报头

  • 山河为伴此心安处是吾乡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