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 张滌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民间口承文学活态传承项目——景颇族〈颂申炯〉(载瓦语)》由云南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景颇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景颇语中,“颂申”意为“往事”或“历史”,“炯”则有“诗歌”“诗篇”“诗词”等的含义,“颂申炯”可译为“史诗”。史诗《颂申炯》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景颇族聚居地区,是一部长达万行的创世史诗,集神话、传说、诗歌于一体,是一部鲜活的景颇族口述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景颇人口口相传、承袭至今,堪称宝贵的精神财富。史诗《颂申炯》电子音像出版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和意义。
景颇族《颂申炯》采用活态传承的形式,由云南人民电子音像出版制作成4K超高清mp4视频,时长530分钟,全片的民文字幕与汉字字幕准确对位同步呈现,提升了传统吟诵视频字幕仅能呈现段落大意并且无法准确对位的不足。史诗《颂申炯》共有40个章节,视频按照诗歌篇章进行分段,加上《颂申炯》介绍片,出版物共有41个视频文件。按照章节来对视频进行分段,便于传播。
《颂申炯》是一部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堪比民族百科全书的古老长诗,诗中采用的词语很多是景颇古语,一般人很难念诵。鉴于《颂申炯》的语言难懂难念,这一民间口承文学活态传承项目由本诗的翻译者朵示拥汤对全诗进行示范性念诵,并配有景颇族载瓦语和汉语双语字幕,便于受众从语言文字到内容全方位领略这部古诗集的魅力。
《颂申炯》的翻译者朵示拥汤是景颇族翻译家、语言学家,在民族文化领域潜心研究,成果丰硕,曾将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瓦》翻译成载瓦文。这部《颂申炯》由朵示拥汤历时四十余年搜集整理,进行汉语翻译,并对全文进行示范性诵读。这种形式使《颂申炯》这部原本是口传文学的史诗以立体的形式得以再现,古老的史诗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
史诗《颂申炯》的出版,有助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景颇族的经典口承文学,它通过代代口传的形式传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其内容涵盖景颇族的起源、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史诗《颂申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部长达万行的全韵体诗歌,记载了天地人神以及自然万物的形成与演化,描绘了景颇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历程,是研究景颇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它讲述的景颇族社会形成过程和迁徙过程,对于推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景颇族史诗是活态史诗,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记忆保存,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这种特性决定避免不了发生“人亡歌息”“人走艺绝”的情况。史诗《颂申炯》通过电子音像出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史诗《颂申炯》能够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媒介广泛传播。这对于景颇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史诗《颂申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诗中讲述了景颇族几千年来与其他民族亲如兄弟般的关系,以及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各项生产生活技能,体现了景颇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总之,《民间口承文学活态传承项目——景颇族〈颂申炯〉(载瓦语)》的出版发行,是对景颇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次重要丰富。它将为更多人了解景颇族文化、研究中华文明提供宝贵的资料,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民族凝聚力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