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主创团队从海量尘封的影像资料中连点成线,2万字精心打磨的文稿、104分钟的凝练叙事,立足全景呈现、坚守真实原则、创新影像表达,展现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印证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价值,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于8月20日在昆明举行云南首映式。自8月15日全国公映以来,该片凭借深刻的主题立意、严谨的史实结构和精良的影像制作,在口碑持续发酵后,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反响的双丰收。
匠心打造
还原历史真相
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荣誉出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旗下云南金彩视界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
《山河为证》从筹备到成片历经3年,摄制团队遍访全国37家档案馆、博物馆,从海量资料中精选出占全片80%的历史影像,其中部分为首次公开。同时,挖掘了跨国史料,如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赠送的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1938年拍摄的素材,让历史更加立体、鲜活。此外,影片运用数字化修复、CG技术等,配合富有力量与沧桑感的解说,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那段热血沸腾的抗战岁月。
影片依托严谨的史料与创新的艺术表达,用数字修复唤醒尘封影像,采用了一明一暗的双线叙事结构,双时空叙事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呼应。整部影片立足真实历史的宏大背景,深挖细节,在确保思想高度、史实无误的基础上着重故事化讲述。
云南抗战
地理枢纽的生命线与集体记忆
残垣断壁间,远征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推进,每攻克一处房屋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南侨机工以方向盘为武器,以货车为掩体,凭借着过人的胆魄与精湛的技术,行驶在泥泞狭窄、临近悬崖的路段时,副驾驶员甚至需要“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难度最大、牺牲最为惨重的航线,飞行员们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尽量低空穿越山峰,并时刻警惕日军战斗机的拦截……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血染疆场,举全省之力承担起战时后勤保障的重任,在祖国西南边疆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抗敌屏障,为全民族抗战胜利贡献了云南力量。《山河为证》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特别呈现了中国远征军在中国抗战史上铸就的艰难与悲壮,真实还原了中美飞行员在驼峰航线上惊心动魄的飞行场景,特别强调了南洋华侨机工驶过炮火连连的滇缅公路的瞬间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云南打通并运营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成为当时中国接收国际援助、运输战略物资和开展对外贸易的生命线。1937年末,为阻止日军断绝中国抗战物资补给的阴谋,云南各族群众组成的筑路大军毅然集结。汉族、白族、彝族、傣族、回族、景颇族、阿昌族等云南各族儿女,从四面八方奔赴工地。他们手持锄头、十字镐,肩背石碾子,以最原始的工具,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施工的情况下,仅用8个月便在悬崖峭壁间抢修出了滇缅公路,用血肉之躯为祖国筑起一道“新长城”。
为解决滇缅公路极度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人员的问题,3200余名南洋华侨踏上了支援祖国抗战的征程。他们在滇缅公路上英勇奋战,用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壮丽篇章。
在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美飞行员在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日军疯狂拦截等危险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开辟了一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连通印度与昆明的“驼峰航线”。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架飞机坠毁,共有1000多名飞行员牺牲,有些幸存的飞行员靠着已经坠落的飞机金属碎片反光坚持飞行,把80多万吨物资带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同守护人类文明与世间正义。这一壮举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的深刻内涵。
1942年2月,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的畅通,中国组建10万余远征军奔赴缅甸。尽管戴安澜师长率领的第200师浴血坚守,但由于战局恶化,中国远征军被迫全线撤退,开启了在野人山的“死亡行军”,幸存者不到半数,戴安澜亦在此次撤退中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以“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高度赞颂了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影片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军人在滇西、缅北反攻的意义。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美军第14航空队配合下,向日军发起反攻。鏖战至11月,相继收复松山、腾冲等地,继而进入缅甸追歼日军。这场胜利,不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而且有力配合了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精神堡垒
民族大义的凝聚与传承
云南在抗战中的贡献,远不止于地理与军事层面,更在于其承载了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在本土儿女的坚守,也彰显于八方志士的汇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农民家庭的中共党员周保中,中断学业奔赴东北,积极投身于联合各方抗日武装的工作。《山河为证》开篇就提到了这位抗日名将,与杨靖宇等英烈一道,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影片多次引用周保中的日记,生动展现的抗联山地密林中的战斗生活,尤为令人动容。
周保中临危受命,积极传播“抗日不分党派,救国就是大义”的理念,强调“东北是咱的根,要拧成一股绳”,以诚意赢得各方一致抗日的承诺,并凭借“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将游击区扩展至松花江流域二十余个县,与南满杨靖宇、北满赵尚志形成“品”字犄角,有效牵制了日军。
周保中在东北抗战14年,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毛泽东同志称赞他“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山河为证》不仅是对周保中个人英雄事迹的致敬,更是对全体抗战英烈的缅怀,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
云南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具有超越地域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枢纽,让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战略联动,印证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国际意义,更是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云南铸就的精神遗产历久弥新。各族群众共建滇缅公路的团结协作、远征军将士的舍生忘死、南侨机工的跨国援助,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不仅是云南的地方史,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史诗,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以光影为笔,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观众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精神,开创未来。
本报记者 张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