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宠粉文旅”到“解压文旅”“疗愈文旅”,不局限于游山玩水、寻风问俗,而是重在满足游客情感需求的“情绪文旅”逐渐走俏,相关新服务层出不穷。放眼整个消费领域,情绪与情感的驱动力,正构成新消费热点。
传统消费品更注重实用性,追求为消费者带来物理上的实际效用。比如,人们购买汽车、家电、房子、手机……追求的都是产品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产品的实用性之外,更多看重的是产品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情感满足和体验,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市场中的体验性消费和情感消费的崛起。
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是:2023年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成为某购物平台的年度十大产品之一,在考试季频繁上热搜。所谓“爱因斯坦的脑子”,其实就是顾客在拍下产品后找客服聊天,客服会为顾客即将到来的考试说一声“加油”。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加油和宽慰,就为店铺带来8万多单的销量、3万多元的销售额。
事实上,无论是网购一个虚拟的“爱因斯坦的脑子”祈求考试好运,还是把写着“禁止蕉绿”的绿植摆满工位缓解压力,抑或是购买盲盒来体验拆箱的惊喜和乐趣等,背后都是“情绪”在驱动人们消费。以注重自我感受和个性表达的年轻一代为例,他们更加向往认同感与情感连接,愿意为情感共鸣和精神愉悦付费。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情绪消费代表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消费升级方向,并且正改变着消费市场的整体格局。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情绪消费的“风口”十分诱人,但要真正把握机遇,还需修炼好“内功”。情绪消费的底层逻辑归根结底还是人文关怀。要想实现从“物有所值”到“心有所属”,仅抱着“赚快钱”的思路搞噱头、博眼球是走不远的。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在看到情绪消费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行业背后隐藏的风险。要积极探索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产品质量,将情绪消费从流量热点转化为长效动能。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为情绪买单的同时保持头脑清醒,避免陷入消费陷阱。通过构建更清朗、友好的消费环境,推动情绪消费长期健康发展。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