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学回答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问

邵彦涛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的新思想、新观点,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问”的论述,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发出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追问。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论述很多,并对生生不息之问作出了深刻回答,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体现出高度的文明自信、博大的时空视野、强烈的使命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文化主体性与生命力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不断复兴;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特质支撑中华民族以创新推动历史进步;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大一统传统保障了各民族融为一体、牢固凝聚,为连续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越包容越能维护发展壮大的局面和趋势;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传承“和合”理念,从历史深处塑造了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智慧。这些突出特性,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根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华文化持续为之积蓄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促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是稳定与新生的辩证统一,既化育了过去,又涵育了未来。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体系,构造了一个群己合一、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促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体系,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着永恒的时代价值。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谈不上生生不息,不可能蓬勃发展。伟大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数千年来长期奋斗中流淌在中华民族躯体内的血脉。它由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机统一构成,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生命力之源。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源于伟大创造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文明古国生机勃勃;源于伟大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历来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源于伟大团结精神,56个民族相濡以沫、守望相助,万众一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源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中华民族继续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旗帜。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呈现出更加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生生不息之貌。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1BDJ105)的阶段性成果]

  • 报头

  • 感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

  • 以廉洁文化“软实力”筑牢城市基层治理“硬支撑”

  • 科学回答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问

  •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