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平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集中体现。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提出二十周年,我们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两山”理念于2005年由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成熟和体系化,“两山”理念先后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具有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强优势、最大财富和最重要资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之称为“自然富源”,在价值形成中具有劳动无法替代的作用。该理念内涵极富辩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对立冲突、非此即彼的,而是协同共进、相互转化的。践行“两山”理念,必须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强调生态优先,就是要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根据自身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阈值等因素,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当然,“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它需要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在原始文明社会,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微乎其微。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生态危机本质是价值观异化的结果,而生态文明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价值尺度,倡导人类与自然价值观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基于国情的重要特色。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该现代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两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其绿色价值观理性回应了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致力于从黑色、线性、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两山”理念是对“经济中心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的超越和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统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方案。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占据着话语主导地位。“两山”理念为实现“经济增长优先”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变指明了方向,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方略,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永续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生态生产力、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等的题中之义,确立了中国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使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方面的体现,更是“两山”理念的世界意义。“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的有力举措,为美丽世界建设提高中国自主的贡献力度。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书写出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以“数”看“绿”,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数量位列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等等。中国实践的多个“世界之最”,既见证美丽中国的建设成就,更助益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频频摘得“地球卫士奖”,进一步彰显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贡献者、全球环境治理的引领者。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