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硬联通”是基础设施的骨架,“软联通”是制度规则的脉络,而“心联通”,则是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与人文共鸣。它强调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情感相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高质量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以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等多领域合作为载体,让友谊的种子在周边国家生根发芽,让合作的果实惠及千家万户。
文明互鉴浸润人心
“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生活、爱、善良与团结。每一份在春城昆明结下的跨国情谊,都是毕业后能带走的珍宝。”斯里兰卡留学生阿贝孔在昆明医科大学求学期间,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她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同学共同构成了“世界大家庭”,在文化差异中学会了尊重与包容。
教育合作是“心联通”的重要基石。云南通过一系列合作办学项目,为周边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云南民族大学已开设10多种南亚东南亚官方语言本科专业,澜湄职业教育联盟作为云南省教育对外开放品牌项目,已吸纳超70家单位融入,不断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
去年10月,第五届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圆桌会议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澜湄流域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职业教育合作大计。云南民族大学与泰国相关机构签署协议,共建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泰国基地),标志着学校“一校六国”办学布局全面实现。
云南还组织开展“民相亲·教育行”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精品活动,包括大学校长论坛、医学教育联盟会议等10项特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中外学校达成了一批合作共识,签署了一批国际协议,输出了一批职业教育和国际中文课程标准。
教育是百年大计,文化是千年根基。“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活动、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持续举办,《吴哥的微笑》等一批文化产品成功走出国门……不仅展示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成为连接云南与周边国家人民情感的桥梁。
民间交流拉近民心
“心联通”不仅是情感上的相通,更是理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协同。在云南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心联通”体现在方方面面。
中老铁路既是交通纽带,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今年春运期间,中老铁路列车车厢被装点成流动的舞台。在“一路欢歌一路情”文化主题活动车厢里,琴声与鼓点交织,中外旅客沉浸式感受中国春节的和乐氛围。
云南发起的“世界遗产游计划”,通过旅游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老挝导游苏力发现,游客关注点从“这里有什么景点”变成了“这里的遗产如何被保护”。世界遗产地的“含金量”,不再只是旅游收入,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经验。
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中柬文化走廊以创新模式重塑文明对话场景,吸引了数十万国际旅客参观。柬埔寨导游李顺龙化身“义务宣传员”,在社交媒体上热情推介,还把“游云南 看吴哥”写在导游旗上。
在灾难面前,“心联通”更显珍贵。今年3月缅甸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震后18小时抵达,成为第一支抵达的国际救援队伍。缅甸学生张月作为翻译志愿者,在废墟与帐篷间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搭建起语言桥梁,传递温暖与希望。
“心联通”最动人的篇章,往往书写在民间交往的细微处。老挝青年陈乐阳在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铁路技术,未来将成为中老铁路的“师资种子”;越南学生沿着胡志明的足迹在云南开展“红色研学”,在面包的香气中触摸历史的温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是云南与周边国家民间交往的缩影。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旅行者,更是友谊的使者、文化的桥梁。他们的存在,让“胞波情谊”“中老友谊”“中越兄弟”这些宏大叙事,有了具体的情感载体。
心相通,则路更宽、情更浓、未来更可期。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云南将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让“心联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官方走向民间、从活动走向日常,进而带动“硬联通”和“软联通”。与周边国家共同绘制民心相通的同心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云南贡献。
本报记者 朱海 姚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