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普洱学院迎来新生入学,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让校园焕发生机与活力。其中,来自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澜湄流域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园里、课堂上展现自我、飞扬青春的场景,成为普洱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生动注脚。
“普洱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以来,就将国际化办学列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如今已成为普洱学院特色办学的一张名片。”普洱学院东盟学院院长李春忠介绍,新学期,普洱学院已报到入学的留学生有156人,其中来自老挝140人、泰国3人、缅甸8人、柬埔寨3人、孟加拉国1人、越南1人;另有60余名2025级预科班学生、40余名2024级预科进专业学生正在陆续办理入学手续。
深化开放办学促进民心相通,普洱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国门大学”,通过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举措,深耕澜湄流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抓住中老铁路通车运营带来的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建设,已成为服务澜湄流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据介绍,学校先后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等10余所澜湄流域高校建立合作,创新“2+1+1”“3+1”等联合培养模式,累计培养数字产业、智慧农业、文旅产业人才1000余人,其中境外高层次茶叶咖啡技术人才培训40人,澜湄流域高校研修师生达650余人次。普洱学院还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中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澜湄教育合作(普洱)论坛”“南亚东南亚大学生艺术展演”被列入云南省“民相亲 教育行”精品项目,“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项目被外交部列入云南省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
中老铁路通车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提供更多便利和更大发展空间。普洱学院开设老挝语、缅甸语、泰语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回应人才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探索非通用语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市场备受青睐,2024届毕业生中,有2079名学生在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65.91%。
“发挥国门大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李春忠说,普洱学院不断健全复合型国际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构建起“语言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依托地缘和气候环境优势,在面向澜湄流域留学生培养中探索出发展认同、教育认同、生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五认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
本报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