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国共产党在滇西抗战中的社会动员

游客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参观。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滇西抗战纪念馆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曾黎梅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动员工作成效显著。毛泽东同志曾总结道:“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和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1938年1月11日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控制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以“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主要任务。该报拥有广泛读者,在1939年至1945年间刊登滇缅战区相关报道870多篇,为西南地区的思想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揭露和预判日本政府侵略意图

作为抗战时期创办的报纸,《新华日报》不仅客观、及时地报道战争的进展情况,同时非常重视从全局性分析、预判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变化。1938年12月,周恩来对负责战地新闻和国际新闻的记者说:“敌人现已转移兵力扫荡其后方,而在正面战场上暂停进攻,以配合政治上诱降策略。我们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针对性的政略和战略,才能击破敌人的阴谋诡计”,同时“要密切注意全局性的形势发展”。

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正式确定“南进政策”,包括武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和获取荷属印度尼西亚资源等,此举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揭示日本“南进政策”及其真实意图显得尤为迫切。早在1940年2月12日,《新华日报》就发表社论,通过分析日本首相米内光政的言论,指出日本正加紧推行“南进政策”。同年6月21日,该报再次刊文认为,鉴于欧战扩大及日本此前对苏受挫,其南进倾向日益明显,而法属安南(越南)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目标。文章警告,日本若进犯安南,必将借此加强对华进攻,增加中国抗战困难,同时削弱对英美的依赖,严重冲击英国的战略利益。6月22日,《新华日报》进一步揭露日本企图控制安南的两个目的:一是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二是以安南为基地策动阴谋,分化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团结。

1940年10月,《新华日报》分析指出,日军占领越南后可能进一步破坏滇缅公路运输,甚至发动新的军事行动,呼吁国内加强云南防务和抗战准备,并建议各战场适时配合出击,同时增强陪都重庆的防空能力。该报强调滇缅公路的战略重要性,并提醒若缅甸失守,将在政治和战略上对全国战局造成严重冲击,不仅影响物资供应和民心稳定,还将导致西南防线面临崩溃。

此后,日军于1942年进攻并占领缅甸,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新华日报》刊登多篇重要文章,如《日寇加紧南进中我们应有的警惕》《论缅甸战事》《反攻缅甸,当务之急!》等,这些文章既为决策提供参考,也在全面抗战中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与日本舆论宣传展开博弈交锋

日本侵略者在发动军事战争的同时,也积极展开舆论攻势,以对中国展开思想侵略。对此,《新华日报》积极关注日本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动向,并对日本的侵略言论予以反击。

为顺利推行“南进政策”,日本试图利用舆论削弱南亚、东南亚地区民众的军事抵抗意志,破坏中国西南的外部屏障。针对日本以支持“独立运动”为名、实则企图独霸远东的阴谋,《新华日报》进行了揭露和分析。报道指出,日本为巩固在华侵略成果,收买部分报纸散布谬论,煽动某些政党要求缅甸政府对华增税,并布置谍奸破坏滇缅交通,挑拨中缅商贸关系,企图阻碍中缅运输与贸易。《新华日报》呼吁“缅甸当局和人民警觉此奸计,勿予可趁之机”,并揭露日本所谓“无领土野心”实为欺骗当地人民与英、法、美、荷等国的障眼法。在反击日本阴谋时,该报强调“中华民族和南洋一带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是唇齿相关、血肉相连的”共同体关系。

1943年2月,《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及时揭露日本企图进行民族分化的阴谋,文章分析日本和泰国的“大泰族主义”的宣传,企图把南掸部、滇省西南部的傣族列入泰族系统。文章提醒社会各界,“敌人也曾有分路向橄榄坝进攻的企图,敌人在军事上的企图与政治阴谋齐头并进,这里,应当使我们深自警惕的。”

由于历史因素和日本的宣传动员,在缅甸抗战过程中,《新华日报》刊文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到依靠缅甸民众的重要性。有些人仅关注军队力量,却忽视了其他因素,而日本早已在缅甸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例如,一些敌军军官曾以和尚身份潜伏于缅甸寺院,导致部分缅甸青年僧人协会的领袖在战时与敌军勾结,破坏守军行动。无论这种协助是消极还是积极,缅甸守军都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坚定民众团结一致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周恩来同志在承担《新华日报》出版工作时提出,编辑方针应做到“稳——不失立场,活——不呆板,要巧妙”,“要使材料丰富、新鲜、迅速、客观”。在政治宣传上,他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坚持团结第一,要求进步与团结并重;二是把握时机反悲观、拿办法,不论在军事或政治方面,都要用解放区的例子来证明“我们是有办法的,能够坚持抗战”。《新华日报》作为党在“大后方”坚持抗战、团结与进步的重要旗帜,积极充当人民的喉舌,既敢于说出真理,也善于说出真理。周恩来认为,该报所发挥的作用堪比党的一个方面军。在他的领导下,报纸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真正成为传达人民声音的号角。

《新华日报》在社会动员中坚持使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以确保普通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理解,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动员效果。该报在报道滇西抗战时,所转发的“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新闻与自撰社论及新闻在语言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后者更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迅速把握时局动态及其意义。此外,该报还高度重视宣传普通军民在抗战中的贡献,相关报道频繁见报。在滇西抗战报道中,该报以较多篇幅介绍中国军队、云南民众、华人华侨、南侨机工及滇缅公路上的工人等群体的英勇事迹,弘扬他们为抗战所作出的牺牲和斗争精神,以此鼓舞各族民众积极投身抗日阵营。

《新华日报》以“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为办报方针,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抗战期间,该报发行量从初期的一万多份增长至后期的五万多份。据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回忆,他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曾订阅该报,当时校内也有其他同学订阅。他表示,由于对官方宣传持保留态度,许多师生更愿意接触《新华日报》所提供的不同声音。另有一位从中缅边境龙陵逃至昆明的中学生提到,他在昆明期间不仅订阅了《新华日报》,还积极参与进步演讲和学生运动,反映出该报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抗日战争中,社会动员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华日报》在滇西抗战期间积极开展社会动员工作,不仅持续客观地报道战事进程,还及时揭露日本的侵略意图,与日方舆论展开斗争,深入分析抗战形势,增强民众团结抗战的信心。通过这些努力,《新华日报》为坚定民众抗战意志、推动抗战进程以及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内地民众对边疆认知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2BZS101)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国共产党在滇西抗战中的社会动员

  • 报头

  • 从马帮传奇到数字商路的精神密码

  • 共建“一带一路”的商业文明

  • 做父母为何变得这么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