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做父母为何变得这么难

——评《同舟异路——城市家庭儿童养育的多元实践》

马佳

《同舟异路——城市家庭儿童养育的多元实践》(段岩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6月第1版)是一本关注儿童“养育”问题的社会学新书。作者段岩娜长期从事家庭与教育领域研究,关注到当下因养育孩子而产生的“鸡娃”“母职倦怠”“养育焦虑”“不快乐的童年”等社会现象。从思考当前“为人父母为何总是或多或少感受到‘养育之艰’”为导引,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作者将自身的养育体验与研究者的理论自觉相结合,通过观察40多个典型家庭的养育行为及其观念,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细致呈现与讨论了当前城市家庭的不同儿童养育实践。据此分析当下社会转型引发的家庭养育模式转变的深层社会原因与机制,以期让更多的人多些理解与反思。

城市家庭儿童养育的多元实践。家庭养育方式的多元化是本书的主题与重点。为了分析之便,作者依照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与主观阶层认同,将城市家庭分为中产家庭和工薪家庭两类。依据教育期望、教育参与和亲子关系,将中产家庭的养育模式概括为:密集型养育、反思型养育和反向型养育三类;将工薪家庭的养育模式概括为:依循型养育、摇摆型养育与无力型养育。这些类型的提炼来自民族志材料,分类是一种方法与研究路径,作者强调,这样的分类并不绝对与全面,而主要是为了研究分析需要。无论是中产家庭还是工薪家庭,其养育模式均没有“好”与“坏”之分,都是其基于关心子女以及帮助子女未来实现美好生活这一目标之下所选择的不同教养策略。通过六种养育模式的呈现与分析,读者能体会到养育实践的多元化,并理解这些不同背后的复杂因素。

多元养育实践如何形成。个案研究是本书的出彩之处。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就所呈现的事实、娓娓道来的口述、细腻的情感表达,体会到养育实践中父母种种策略选择的动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与无奈,以及对子女的种种担忧。基于个案本身的呈现与分析后,作者尝试打破养育模式的类型化,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场域、资本与习性)来分析城市家庭育儿模式多元化背后的逻辑与机制。养育模式由传统到当代的变化,或是不同阶层内部,或同一阶层内部的差异性均是身处养育场域中的父母基于“习性”而实施的不同“策略”。作者认为:“个体的养育实践是一种社会建构的实践行为,受到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社会流动经历、父母当前的职场体验、家校互动、同伴群体、教育政策及父母的反思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影响。”最后,作者研究得出:养育实践并非必然的社会现实和规则的复制,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主体性”的反思性行动。

破解“养育之艰”的出路何在。阅读本书,我们能透过一个个鲜活与直击心灵的家庭养育实践看到个体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形塑。如作者期盼的,本书的一个价值,在于“通过鲜活的个体、具身的养育困境,让人多一些同理心来体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在养育实践中的差异”。书的最后,作者从教育政策革新、家庭养育理念重塑、推动家庭领域父母共育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分别是:从传统优秀养育文化中汲取养育智慧,构建尊重父母养育本能和本土文化的养育实践;构建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多元化育儿;重塑教养观念,倡导“园丁式”父母;重构父职,鼓励父母共同参与儿童养育,缓解母职倦怠;重视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联以及社会政策对弱势家庭儿童养育的支持。这部以自身生命体验浇灌的学术之作,最终指向社会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对社会结构中人之主体性的关照与尊重。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

  • 中国共产党在滇西抗战中的社会动员

  • 报头

  • 从马帮传奇到数字商路的精神密码

  • 共建“一带一路”的商业文明

  • 做父母为何变得这么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