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省农科院土壤保育与作物耕作创新团队多年深耕绿肥科研领域,以“绿肥+”新机制助力农业绿色变革——

绿肥生金土生香

大板桥沙沟村绿肥梨园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本报通讯员 洪丽芳 摄

本报记者 陈云芬

绿肥养地增效,科技高效惠民。绿肥专家付利波研究员带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保育与作物耕作创新团队,引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绿肥+”产业机制,历经多年攻关,明确了豆科绿肥苕子养分供应潜力,制定绿肥产业发展区划,创制绿肥新品种、挖掘绿肥新功能、开发绿肥新产品,集成创新“绿肥+”厚沃耕层、“绿肥+”粮/烟/果/菜/茶绿色(或有机)等生产技术模式,成功破解云南不同轮作模式化肥减施与耕地快速培肥、产能提升协同发展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让绿富双赢成为现实。

创新破局

绿肥科技大显身手

庄稼过度依赖化肥、耕地土壤退化加剧,农业面源控污减排与粮食单产持续提升难等问题成为影响云南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

转机始于“绿肥”这一绿色动力的再恢复、再利用。光叶苕、箭筈豌豆、肥田萝卜等绿肥作物具有固碳、改土、生物覆盖及富集养分的能力,蕴含着保育耕地、改善生态、助力作物丰产的巨大能量,是保障我国耕地土壤“常新壮”的传统作物。在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昆明试验站支持下,付利波团队进一步挖掘传统绿肥新功能,以光叶苕生产利用为突破口,开启了绿色、循环、低碳农业的科研长跑。

如何发挥绿肥在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带和耕作制度下的最大效力?如何实现绿肥生产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轮作的高效协同?如何赋予传统绿肥技术现代含义,实现轻简高效易推?一道道难关横亘在前。

在科研攻坚战场上,付利波研究员率领的这支以女性科技人员为主力的团队展现了非凡的韧性与智慧。团队从种质资源创制入手,育成速生、高产、高养分截获的5个旱地绿肥新品种,其中2个品种入选云南农业主导品种,成功从云南主推绿肥品种光叶苕中挖掘筛选出具有养分高效循环、促生抗菌、调酸控污、防控土传病害及改良退化土壤等功能的核心功能菌株,研制产品3个,获发明专利10余项,进一步诠释了光叶苕“内源驱动”土壤健康的功能。

与此同时,团队还创新性构建了光叶苕轻简栽培模式,将播种、翻压等环节与现有农机农艺结合,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集成构建“绿肥+”健康耕层、“绿肥+”果菜茶有机生产、“绿肥+”粮经作物绿色生产及“稻—肥—鹅”循环种养等技术模式10余套,制定技术规程(标准)5项,为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集成的“绿肥+”旱地作物化肥减施增效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退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4项技术入选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

落地转化

绿富双赢可触可感

8月下旬,付利波团队技术支撑的会泽旺利种植有限公司600亩果园里,经绿肥滋养的土壤疏松肥沃,孕育着饱满香甜的果实。“我们的黄桃、苹果糖度都提升了,风味浓郁。‘醉花韵’黄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每公斤溢价2元到3元。”公司负责人鲍啟琼感慨地说,过去果园追求“三面光”,喷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酸化,果子品质差。现在绿肥覆盖,土壤活了,果子甜了,效益高了。

在会泽县350亩玉米—辣椒轮作田里,付利波团队示范应用“绿肥+增效剂”技术治理酸化土壤获得成功:利用绿肥产碱控污功能,协同施用特制增效剂,一举破解土壤退化作物减产难题,实现调酸控污与粮经作物单产提升双赢。该技术实现玉米增产6.4%至17.6%,辣椒增产14.3%至22.2%,同时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41%至62%。

科研的价值在应用中彰显。田野山间、湖畔林边,付利波团队绿肥成果的价值不断显现:团队在全省各地建设绿肥种子高效生产、绿肥培育耕地与“绿肥+”产业关键技术核心示范基地13个,累计核心示范20.3万亩,辐射带动528.9万亩;核心示范区绿肥替代化肥(折纯)456.8吨,粮经作物增产9.3%,节本增效4872.5万元;全省绿肥种植面积也从2017年的300多万亩提高并稳定在如今的500万亩以上,大大提升了云南绿肥生产技术水平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户们最直接的感受是“种了绿肥后,化肥用得少,庄稼却长得更好了,收入也增加了”。

绿肥成果应用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不仅仅限于此。在抚仙湖畔,大面积推广光叶苕显著削减了氮磷等营养物质向水体的输入,为“一湖清水”贡献了农业担当。研究测算表明,种植并翻压绿肥,能提高高原湖泊流域烤烟致香物质总量,改善烟叶内在品质协调性,提高烟叶外观和感官评分,提升均价,增加产值,降低氮磷排放。同时,光叶苕盛放的小花成为蜜蜂的重要蜜源,茂盛的植株为小型动物和昆虫提供了栖息地,有效提升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构建了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

笃耕云岭

潜心守护绿色未来

多年来,付利波及其团队成员常年奋战在农业科研生产第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只因心中那份“让土地恢复健康、让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朴实信念。突出的成绩、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让这支信念坚定、步履不停的团队先后获得“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殊荣。

绿肥推广种植,农民幸福增值。近年来,付利波团队创新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云岭大地,让成果惠及更多农户。

示范基地树标杆。团队在全省各生态类型区建立数十个高标准绿肥核心示范样板田和林果园,用真实可见的成效说话。

“巾帼科技课堂”传技艺。团队深入乡村开办“巾帼科技课堂”,手把手教授农民种植、管理和高效利用绿肥的技术要领,培训了一大批骨干农民和技术人员。

“种子银行”惠民心。团队创新推出“绿肥种子银行”模式,由农科企业提供良种,农户通过订单种植或参与生态补偿项目获取种子资源,收获后一部分产品(如种子或饲料)返还“银行”,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微循环,有效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绿肥种植在全省多点开花,面积稳步增长,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0多万亩,在化肥减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质品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发挥出高效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革命非一日之功,需要代代接续奋斗。团队着力培养青年科研骨干扎根一线,“巾帼科技课堂”不仅教技术,更致力于带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骨干队伍。新一代团队带头人王志远说:“前辈们把接力棒传给我们,我们要跑好自己这一棒,把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作物长势茁壮喜人,果园花果飘香,高原湖泊更加清澈……团队用“绿肥+”机制的成果,尽展云岭大地“绿肥生金、土肥谷香”的生态新景。未来,团队的步履不停歇,他们将接续奋斗,用执着与智慧,推动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 省级医疗专家到基诺山寨开展义诊

  • 绿肥生金土生香

  • 报头

  • 云南体职院推出“步道+课程”助力红色教育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持续入选CSSCI

  • 省疾控系统领导干部参加集中培训

  • 云南省鼠疫检测与防控技术培训班在昆举行

  • 省中医医院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奖励

  • 辣木发酵产物或能有效改善睡眠

  • 让心血管患者实现家门口就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