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来西亚学者张添财:

铭记战争经历,与中国共担和平责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于当时的英属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而言,这不仅是历史里程碑,更让我们得以反思那段沉重的岁月。”马中友好协会研究员、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添财(Peter T C Chang)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回望了这样一段难忘的记忆。

1941年12月,日军入侵马来亚。英国殖民政府迅速溃败,至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此后三年半间,日占时期给马来亚平民带来了恐怖统治。

最臭名昭著的暴行是“肃清大屠杀”——日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屠杀了数千名华裔民众。因被认定支持中国抗日运动,华人平民成为日本镇压行动的受害者。无数家庭在数日内惨遭灭门,恐惧笼罩着马来亚各城镇。

张添财说,苦难不仅限于华人。马来族、印度族及原住民同样被迫从事苦役,忍受粮食短缺和公开鞭刑。女性处境尤为悲惨,许多人被迫成为“慰安妇”——这个称谓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暴行。

这些暴行不仅是历史注脚,更是跨越世代的精神创伤。幸存者数十年来默默背负着这段记忆。

“当研究者和社群重新挖掘这些历史时,我们意识到铭记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尽管笼罩在恐惧与困苦中,抵抗之火始终燃烧。”张添财说,马来亚人民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汲取力量,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来亚华人社群始终心系祖(籍)国,为中国抗战提供资金与精神支持。马来亚的斗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亚洲反法西斯反帝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占唤醒了马来亚更深层的意识:对自主决定的集体渴望。西方殖民优越性的神话已被击碎。1945年战争结束时,独立浪潮势不可挡。1957年,马来亚终于赢得自由。

去殖民化浪潮席卷亚洲,在这个新秩序中,马来西亚成为决心自主发展的年轻的独立国家。

1974年,马来西亚成为首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东盟国家。如今,马中关系多维发展:经济活力充沛、文化渊源深厚、区域战略协同。从贸易到旅游,从教育到基建,两国纽带日益坚实。支撑这些务实合作的,是共同抗击侵略与不公正的历史联结。

“今天,世界再次陷入动荡。多地冲突持续,多边机构承压,历史修正主义与民粹主义论调抬头。在此背景下,战争记忆——特别是抵抗记忆,至关重要。”张添财认真地说。

在他看来,对马来西亚和中国而言,战时经历带来了启示:

要捍卫历史真相,必须抵制美化或否认战争罪行的行为,保存历史真相是我们对后代的责任。

要深化区域团结,两国应通过东盟等平台共建和平、稳定、包容的区域。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日占时期的苦难及其激发的抵抗精神,始终传递着关于勇气、团结与正义的永恒启示。”采访中,张添财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他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前行,马中共同的历史将成为承担共同责任的基础。“铭记,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主动的选择。正是通过这种选择,我们告慰先烈、赋能生者,并为子孙后代守护和平。”

本报记者 韩成圆 王靖中

  • 天保口岸首次进口泰国龙眼

  • 不忘历史,放眼未来

  • 从抗争到协作,守护和平与未来

  • 铭记战争经历,与中国共担和平责任

  • 报头

  • 铭记历史 鉴照未来

  • 做老中友谊使者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在昆举行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