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于当时的英属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而言,这不仅是历史里程碑,更让我们得以反思那段沉重的岁月。”马中友好协会研究员、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添财(Peter T C Chang)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回望了这样一段难忘的记忆。
1941年12月,日军入侵马来亚。英国殖民政府迅速溃败,至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此后三年半间,日占时期给马来亚平民带来了恐怖统治。
最臭名昭著的暴行是“肃清大屠杀”——日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屠杀了数千名华裔民众。因被认定支持中国抗日运动,华人平民成为日本镇压行动的受害者。无数家庭在数日内惨遭灭门,恐惧笼罩着马来亚各城镇。
张添财说,苦难不仅限于华人。马来族、印度族及原住民同样被迫从事苦役,忍受粮食短缺和公开鞭刑。女性处境尤为悲惨,许多人被迫成为“慰安妇”——这个称谓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暴行。
这些暴行不仅是历史注脚,更是跨越世代的精神创伤。幸存者数十年来默默背负着这段记忆。
“当研究者和社群重新挖掘这些历史时,我们意识到铭记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尽管笼罩在恐惧与困苦中,抵抗之火始终燃烧。”张添财说,马来亚人民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汲取力量,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来亚华人社群始终心系祖(籍)国,为中国抗战提供资金与精神支持。马来亚的斗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亚洲反法西斯反帝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占唤醒了马来亚更深层的意识:对自主决定的集体渴望。西方殖民优越性的神话已被击碎。1945年战争结束时,独立浪潮势不可挡。1957年,马来亚终于赢得自由。
去殖民化浪潮席卷亚洲,在这个新秩序中,马来西亚成为决心自主发展的年轻的独立国家。
1974年,马来西亚成为首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东盟国家。如今,马中关系多维发展:经济活力充沛、文化渊源深厚、区域战略协同。从贸易到旅游,从教育到基建,两国纽带日益坚实。支撑这些务实合作的,是共同抗击侵略与不公正的历史联结。
“今天,世界再次陷入动荡。多地冲突持续,多边机构承压,历史修正主义与民粹主义论调抬头。在此背景下,战争记忆——特别是抵抗记忆,至关重要。”张添财认真地说。
在他看来,对马来西亚和中国而言,战时经历带来了启示:
要捍卫历史真相,必须抵制美化或否认战争罪行的行为,保存历史真相是我们对后代的责任。
要深化区域团结,两国应通过东盟等平台共建和平、稳定、包容的区域。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日占时期的苦难及其激发的抵抗精神,始终传递着关于勇气、团结与正义的永恒启示。”采访中,张添财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他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前行,马中共同的历史将成为承担共同责任的基础。“铭记,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主动的选择。正是通过这种选择,我们告慰先烈、赋能生者,并为子孙后代守护和平。”
本报记者 韩成圆 王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