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阳光透过树梢,洒在什里娅·巴塔莱含笑的脸庞上。她以一声充满禅意的“Namaste”(尼泊尔见面时的问候语),开启了自己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美好时光。
“医学课程本身已充满挑战,还要面对全新的语言环境、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巴塔莱回忆道,“初抵昆明时的忐忑仍历历在目,那时我时常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学习节奏。”直到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的一句话,像一束光驱散了她的不安:“你们不只是学生,更是昆医大家庭的一分子。”这句简单而真挚的话语,让远在异乡的巴塔莱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家”的分量,那份漂泊感渐渐消散,归属感在心底慢慢扎根。
这份归属感,在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中愈发浓厚。课程期间,有一天深夜,巴塔莱发现在线学习平台上的答案存在谬误,犹豫再三后,她鼓起勇气给老师发送信息反馈情况,没想到很快便收到了回复。“老师不仅感谢我指出问题,立即核查并修正了系统错误,还耐心地为我讲解了正确答案。”巴塔莱说,“老师还特别嘱咐我说,不要害怕或羞于提问,老师永远在这里为你们提供帮助。”巴塔莱至今记得这句话对她的触动,让她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任的建立与心灵的联结。
校园生活的温暖,还藏在一个个节日的细节中。“中秋节时,老师捧着玫瑰馅月饼走进教室,一边分发,一边为我们讲述中国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那甜糯的口感,至今让巴塔莱想起来就忍不住嘴角上扬;春节来临,国际教育学院会为每位留学生准备装满核桃、杏仁、青豌豆等零食的礼包,这份充满中国年味的心意,让远离家乡的她满心感动。“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巴塔莱总这样形容学校的关怀。
巴塔莱还收获了一份份跨越国界的友谊,“我们不仅共同庆祝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分享各自家乡的故事,我还教小伙伴们做尼泊尔的传统美食‘馍馍’,这些点滴时光是我在中国最珍贵的记忆。”巴塔莱笑着说道。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体育赛事和夏令营,让她从喜马拉雅山麓的姑娘成长为滇池畔的文化使者。她乐于向中国朋友展示尼泊尔国旗的独特寓意:“太阳和月亮象征着我们国家的永恒,而我相信,尼中友谊也会如日月般长存。”
本报记者 张敏 祖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