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现在下单,明天一早制作、中午就能发货,省内1天就能收到,省外两三天也能送达。”临近中秋,大关县翠华镇周家月饼厂内,主播李武婷正在直播间热情带货,身后的工人忙着装盒、贴标,一派忙碌景象。隔壁生产车间里,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人正在进行揉面、包馅、压模、烘烤等工序,全力赶制中秋月饼订单。
“快递方便了,我们的电商生意越做越好。有时一天仅方竹笋就能卖出200多公斤,月饼更受欢迎,常常卖断货。”电商从业者陈明兵笑着说,正是依托县里完善的客货邮融合体系,快递时效大幅提升,像月饼、方竹笋等农特产品,能快速送到客户手上,有效保障了产品品质,这对电商来说非常重要。
大关县地处乌蒙山区,曾因山高路陡,长期面临“快递难下乡、土货难进城”的农村物流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大关县以“交快融合+商业赋能”为突破口,构建起“政府主导、行业牵头、乡镇部门协同、企业主体负责”的联动格局,推进农村物流降本增效。这一相关实践于今年3月入选全国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
为从源头解决“分拣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大关县创新开展客货邮融合“全链条系统性破局”,整合省、市、县600余万元奖补资金,盘活县城二级汽车客运站闲置场地,建成标准化寄递物流公共配送厂房,吸引7家主流快递企业入驻,实现快递分拣的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运作。
通过商业赋能,大关县引导快递企业组建黄连河驿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既承担县域农村物流自动化运营职能,又负责“快递+超市”服务站布局,打造“一县一驿站”特色品牌,有效提升物流网络造血能力。分拣中心对快递集中处理,无人车、客运车负责干线运输,“快递+超市”驿站完成“最后一公里”投递,形成了“分拣—运输—投递”全链条闭环。
在物流运输环节,大关县整合开通3条县到乡客货邮线路,定制13辆新能源汽车投入农村客运,同步完成二级客运站充电桩提级改造以保障运输动力;创新探索“客运+快递”一体化运营模式,利用农村客运车辆客流低谷时段的富余装载空间,将快递包裹代运至各村,既盘活了闲置运力,又打通了农村物流“中梗阻”,让偏远村寨的快递配送成本降低30%以上。
为持续提升物流效率,大关县主动布局无人配送。“今年4月,我们引入一台无人车,聚焦县城至玉碗镇的末端配送;8月完成县城至天星镇、吉利镇配送路线测试,目前正启动新一轮无人车采购程序。”黄连河驿站商贸公司负责人徐兵介绍,无人车载重800公斤,续航170公里,每车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超7万元,县城到乡镇配送时间缩短20%。
“快递+超市”服务站是物流下沉与商业共赢的关键节点。“取快递的村民多了,超市生意也跟着好起来。”甘顶村黄连河驿站生活超市负责人何安林介绍,快递为超市引流增效,超市盈利后又反哺快递网点,承担部分运营成本,让村级快递网点从亏损边缘走向稳定盈利。
随着客货邮融合发展体系日益完善,大关县建成覆盖全县的48小时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不仅让月饼等特色产品顺畅外销,还带动竹笋、茶叶等农特产品年均多销售300万件,实现外销收入3.9亿元;带动客运站年均增收200万元,快递企业年均增收420万元。
“客货邮融合不仅解决了山区物流难题,还以‘物流+产业’的融合思维,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富民强县的乡村振兴新道路。”大关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邓大银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客货邮融合体系,拓展特色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大关好物”走出大山,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陈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