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牧场,成群的“云上黑山羊”正在草场上悠闲踱步,这是云南选育的国内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关键培育技术和生产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元谋县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价值种子繁育基地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新品种被源源不断培育而出……
2024年,云南种业产值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百亿元规模。这一成就,源于云南省多年来紧盯种业振兴目标任务,以巨大战略定力,持续深耕种业领域,培厚现代种业新动能。
云南的种质资源优势突出,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云南各项育种成绩与资源优势并不匹配。为建立完善的种业振兴政策支撑体系,2022年以来,我省出台《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吹响了冲锋号。
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云南是“十四五”期间全国唯一同时布局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水产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省份。目前,设立省级以上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场(圃、库、区)123个,其中国家级32个,规范保存种质资源超过25万份,保护区面积3万公顷,全面涵盖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个领域。我省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数量居全国第二,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4年版)的畜禽品种资源数量居全国首位,鱼类品种和土著鱼品种数量均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大叶茶、甘蔗、特色花卉、三七、石斛种质资源保存量居全球第一,果树、咖啡、野生稻等保存数量全国领先。
2024年,国家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水产种质资源基因库、干热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等项目在云南完成建设任务。建成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3个,保护了瓢鸡、大围山微型鸡、西双版纳斗鸡等9个独具特色的家禽遗传资源,初步形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与国家有机衔接的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云南省级种业基地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布局逐步完成,国家级区域性农作物良种繁育和制种条件得到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攻关创新水平有效提升,建设35个省级种业基地,水稻、生猪、花卉等育种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0多家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在滇育种制种,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在基地建设方面,供种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支持我省建设22个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对3个县实施制种大县奖励,省级财政支持建设60个省级种业基地(已建35个),种业基地育制种条件大幅度改善,省内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也为全国供种安全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全省杂交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制种面积80余万亩、总产量达11亿公斤,分别比2020年增长64%、75.1%,种子生产基地供种保障率由2020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
施甸县支撑全国80%以上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需求,元谋县支撑西藏、青海等地青稞推广品种80%以上的用种量,宣威市建成西南最大年产能1亿粒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会泽县建成西南最大的肉牛育种基地、年提供优质冻精400万余剂。良种繁育方面,2024年全国生产的1343.21万张蚕种中,云南繁育的有703.61万张,占全国总量的52.38%。水产方面,年生产鱼苗160亿尾以上,产值近9亿元,苗种自给率达60%以上。新品种“杂交鲤鲃滇优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水产新品种。
种业创新攻关方面,我省大力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针对粳稻、抗病玉米等12个特色品种构建共享平台。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完成核心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科创基地、种业基地五级创新共享平台初步建设,建立以智能设计育种、基因编辑为核心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在水稻杂种不育机制、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云蔗081609”“云蔗0551”成为我国首次在国外(美国)进行注册登记的甘蔗品种,在全省60%以上的蔗区应用种植,使甘蔗单产从3.5吨提高到4.8吨,增产37.14%;选育推广“云两优502”“云麦112”等21个品种,“云薯304”入选2024年度国家农业主导品种。月季、非洲菊、百合、满天星等花卉自主产权新品种50余个已投入商业化应用。
本报记者 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