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远市的田野中,一台无人插秧机正在高效作业,一株株带土秧苗整齐落下;在华宁县的柑橘种植基地,植保无人机精准喷洒,药液分布均匀、作业高效;在晋宁区的云天化花匠铺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传感器实时监控温湿度,自动分选和包装设备有序运转……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一幅幅智慧农业新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省锚定加快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强省目标,深入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升级转型。“作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引发的新一轮革命,智慧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核心驱动力。”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李文峰说,云南拥有独特的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和多样化的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农业的应用已在不少企业中落地开花,成为推动产业链升级的关键力量。云南白药作为我省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代表,在中药材种植环节推行GAP标准化,依托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环境,利用数字化工具简化管理;加工环节引入“趁鲜加工”与智能分拣,提升效率与原料利用率;销售端通过搭建线上交易平台、口岸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构建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体系,通过全链数字化与生态整合,实现从种植、加工到交易的全产业链闭环发展。云南牛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则为牛群戴上了电子项圈,实时监测体温、饮食、活动等数据,并通过“一牧云”系统深度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既保障奶牛健康,又提升乳品产量和质量。
不仅仅在企业,云南的智慧农业应用也深入到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十四五”期间,我省每年支持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带动示范推广和技术应用。如今,一个基于“数据湖仓一体大数据中台”和“GIS应用云管服务平台”并行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已初步建成,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全省新增5G基站4万余座,农村宽带和5G网络实现100%覆盖,为智慧农业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撑。同时,冷库库容已达78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覆盖主要产区的冷链物流网络,并建成124个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123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从田间可高效直达消费者餐桌。
随着智慧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近日,云南省智慧农业产学研共同体暨智慧农业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昆明启动,致力于打通农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昆明兆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红林介绍,公司联合龙头企业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共建智慧农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整合企业技术与高校资源,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训、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涵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分析、AI模型训练、虚拟仿真实验等模块,并建设集成环境智能控制、物联网大数据、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植物工厂实验室,配套数字孪生平台,推动更多懂农业、爱农村、会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从田野里的无人机到课堂上的虚拟仿真实验,从数字化种植基地到智慧牧场,智慧农业的深度应用,正在让农业生产更高效、农产品更安全、产业更绿色,也为云南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数字翅膀。
本报记者 王璐瑶 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