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风土与文明:从秘境咖啡品文化深意

怒江秘境 本报通讯员 瞿学峰 摄

陈德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自南向北,蕴藏着原始而珍稀的沃土,实为天赐之咖啡秘境。此番论断,非浮夸之辞,乃是一位耄耋之年、深耕云南咖啡研究之行者,历经实地勘察后的真切心声。余之足迹,曾至咖啡祖母之地埃塞俄比亚的曼奇拉森林,亦访亚洲印尼黄金曼特宁咖啡产区;从中美哥伦比亚的广袤庄园,到彩云之南的高原咖啡园,四海之内的精品咖啡生态,大抵已有领略。诸多共性,暂且不表。然怒江泸水大峡谷之独绝,实难仿效:其森林蒸腾之气与峡谷聚热之效相融相生;万年火山灰积蕴之富硒土壤;更有云雾、润雨与阴凉三者交替呈现,如天地呼吸,自成节律。

今年9月,我到访泸水市咖啡办公室,主人以一杯手冲怒江咖啡相迎。初接此盏,我本以寻常待之,不料举杯近唇之际,一股温润香气倏然沁人心脾,恍若雨后森林的清新吐纳。轻啜细品,但觉果韵流转,似有坚果与谷物的醇厚底蕴,其间又透出橘皮般的清浅酸意,诸味交织而归于平衡。这般澄澈醇和之韵,令我顿生惊羡,如入陶然之境。此番体验,不仅重塑了我对卡蒂姆品种的固有认知,更印证了风土之力的玄妙——纵是寻常品类,若能植根适宜海拔与独特生态,亦能孕育出精品咖啡豆。

怒江泸水,坐拥北纬25至26.5度之间,其地蕴藏着千万年造化所产生的富硒火山灰质土壤。更妙者,此间光热雨露仿佛天地共谋,时序天成:破晓时分,晨光为咖啡树披上温煦的金缕衣;日过中天,则有流云如瀑,为山峦覆上清凉的薄纱;及至深夜,高海拔的寒凉便为万物覆上冷被,助其沉静呼吸。如此精妙的自然节律,无怪乎被誉为孕育精品咖啡的天成之地。

世人皆知,优质阿拉比卡咖啡生于高海拔之域,海拔愈高,昼夜温差愈显,果实成熟期愈长,风味物质得以从容积淀,此乃天成之理。然若论风土之精微,则如葡萄之与佳酿,咖啡之韵,深系于其生长之地理玄机与处理之法。于怒江泸水,其地不仅占据高海拔之利,更独享“四千”之优势:海拔、日照、雨量、负氧离子过千,呈得天独厚之象。纵有疑虑其热量者,亦不足为忧:巍巍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夹峙三百里峡谷,湿热气流回旋不绝,怒江激流更添磅礴水汽,共构热量充盈之生境。截至2025年,泸水市咖啡种植面积已突破6万亩。在2024至2025产季,咖啡产量达到约1549吨,实现农业产值7435万余元,成功带动1.13万群众增收,户均增收2.68万元。所植品种主要为瑰夏、铁皮卡、黄波旁等系列精品咖啡,优质咖啡品种种植面积达4.98万亩,良种覆盖率为83%。

此番泸水之行,深感此地生物多样性与精品咖啡种植相得益彰,宛若天成,不禁暗叹缘何今日方至,颇有相见恨晚之憾。9月13日,我们行至连通怒江、保山、大理3州(市)的交通枢纽。立于桥东,遥望西向中龙塘,但见泸水毛毛山一带峰峦叠翠,碧草连天,视野辽阔而景致分明,山环水绕,气韵生动。此情此景,豁然开朗——此地岂非天造地设,堪为世界咖啡博览园之绝佳选址乎?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漫步丽江古城时,一句“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言简意赅,却为这片土地上的咖啡产业注入了深沉的时代注脚。此中深意,远不止于产量与规模的优势。云南咖啡的崛起,实为新中国建设史上党政军民同心共筑的缩影,如今,咖啡已从“舶来品”转变为扎根华夏风土的民族品牌。

世界咖啡看东方,中国咖啡看云南。今日云南咖啡之味,既是山水的馈赠,更是文化自信的味觉宣言。

(作者系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首任秘书长)

  • 云南各民族团结抗战谱写御侮的英雄壮歌

  • 风土与文明:从秘境咖啡品文化深意

  • 报头

  • 清代云南试律诗漫谈

  • 烽火岁月中的绿色火种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