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争
试律诗(试律),通常又称之为试帖诗(试帖),又有试体诗、馆体诗、馆课诗、应试诗、应制诗等诸多异名。它起源于唐代科举考试,元代科举废除诗赋后,试律诗一度中断近四个半世纪,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会试与二十四年(1759)乡试中才重新被纳入科举,并规定以五言八韵排律为主要体裁。在制度推动下,清代中后期科举逐渐形成“八股取士”与“诗赋取士”并重的局面。此后,试律诗进一步推广至童试(五言六韵)、岁科考、各类贡生考试、朝考、散馆及翰詹大考等广泛场合,其应用范围甚至超过八股文。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甘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五省的乡试中仍可见其影响。
云南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起加入试律诗,首科诗题为《赋得“行不由径”得“行”字五言八韵》。从1759年至1901年,全国共举行67科乡试,云南因战乱停考6次,实考61科。每科应试者约3000至4000人,累计约有18万至24万人参与乡试并创作试律诗。这一庞大作品若得完整保存,堪称云南文学与文化的丰碑。然现存硃卷多为中举者所刻,落榜者诗作几无传世,历史记载因而有所偏重。
据《大清会典》记载:云南乡试,规定取中正榜(举人)54名、副榜(副举)10名。不过,不少科份的乡试实际录取正榜人数是超员的:如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道光元年(1821)辛巳恩科等科份皆取中64名举人;尤其是个别科份带补停科时,其取中人数更是成倍地增加,如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因为带补咸丰八年(1858)戊午正科、咸丰九年(1859)己未恩科,三科并考,取中正榜人数为162人;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并补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取中正榜人数为118人;等等。即以额定正、副榜人数而言,自乾隆二十四年至光绪二十七年间,也有4000多份举人、副举的硃卷刻印流传,意味着亦有4000多首试律诗作。遗憾的是,这些乡试试律诗亦没有完整保存,甚至十不存一。故而,得以保存者亦弥足珍贵,这是云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若能充分运用,对于地方文化建设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61次云南乡试中,有三科乡试诗题得句与云南地方景物和历史文化相关——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诗题得句为“彩云见”(出自唐人张说《贺彩云见状》,明人谢肇淛《滇略》亦有载)、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诗题得句“海色澄清映南极”(出自元好问《刘时举节制云南》)、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诗题得句“金沙万里走波澜”(出自明末清初云南丽江府土知府木靖《雪山》),幸而后两科还保留着数十首诗作。在这些诗作中,云南境内的滇池(或泛称滇海)、苍山、洱海、丽水、雪山、金沙江、澜沧江等自然风景与碧鸡、金马、铜柱、六诏等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较为集中地涌现。略举一二诗例为示,如同治庚午科解元杨高德与光绪乙酉科解元寇仲衡二人之诗分别写道:
赋得海色澄清映南极得清字五言八韵 杨高德 第1名 大理府太和县
万古滇池水,澄来一色清。海浮南极远,星拱北辰明。寿相三台接,烟痕六诏平。金波寒有影,银汉寂无声。华浦秋横练,澜沧夜洗兵。光分牛斗近,气敛蜃楼轻。揽辔通冠冕,临流壮旆旌。遗山留好句,帝治鬯由庚。
赋得金沙万里走波澜得澜字五言八韵 寇仲衡 第1名 云南府
万里开荒服,金沙望渺漫。层波环玉垒,一气走银澜。浪直乘风破,山余积雪寒。地遥连鹤拓,江涌注龙盘。远泻长流急,狂趋倒挽难。宝光腾丽水,峡影落青峦。夏甸梁州控,秋涛洱海宽。朝宗归紫极,带砺奠如盘。
在这两首诗中,除了遵循一般的试律诗写作要求外,在字词的选择和意象的使用上,云南元素扑面而出。在国家级考试中,这些有着强烈的云南色彩的词汇及其展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推介云南文化有着一定的功绩和影响力。
同时,在试律诗盛行后的150来年,清代文士出于个人兴趣、教育子弟、朋辈应酬等原因,在非考试场合也写下了大量的试律诗作或诗集。云南文士也贡献了一份云南力量,彰显了云南特色。举其大端而言,如嘉道间“五华五子”之一的呈贡人戴淳,著有《啸竹轩试帖》一卷;同治庚午科解元杨高德,著有《竹溪试帖约刊》一书;其他如昆明谢琼《试帖诗钞》四卷、昆明罗宙《绿杉野屋试帖》一卷等等。晚清著名诗评家朱庭珍对杨高德的试律诗极为推崇,认为“其运法严而密,其行气雄而浑……如画家写生,尤多妙境”。
在清代文士试律诗集中,有一类专题试律诗集较为特殊。此类诗集约始于嘉庆年间蔡云所撰的《阴骘文试帖》,而云南地区则以昆明萧培元《二十四孝弟试帖》最为著名。此书初刻于同治七年(1868),光绪年间多次重刊,流传颇广,对后世如华世熙、余廷煃等人的创作亦有影响。此类著作对人心教化与社会和谐具有持久意义,至今仍有传扬之价值。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