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日,广州华南植物园国庆独立营活动预告中设置的“掏鸟蛋”课程引发热议。即便主办方反复声明课程使用的是仿真鸟蛋,仍难平公众不满,最终课程被紧急取消。
自然教育的本质,是搭建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个体理解自然规律、树立生态伦理。“掏鸟蛋”课程的设计,无论使用真蛋还是仿真蛋,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达“自然之物可随意获取、生态平衡可随意干预”的错误认知。儿童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正处于塑形阶段,他们对课程活动具有天然的信任感与模仿欲,今日在课程中觉得“掏鸟蛋”是被允许的“有趣体验”,明日在野外遇到真实鸟巢,便可能下意识地复刻这一行为,对野生鸟类的繁殖造成实质性干扰。
真正的自然教育,不是猎奇式互动,而是于细节中传递生态智慧。可以在林间搭建隐蔽观察点,引导孩子静静记录鸟类筑巢时对枝条粗细、巢位高度的选择逻辑。即便需要借助教具,也应聚焦对“鸟巢结构与育雏行为”的科学讲解,强调“不打扰、不干预是对野生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这些关于生命平等、生态共生的理念,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深层敬畏,远比“掏鸟蛋”的噱头更具教育价值。
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但这个课堂有其不可逾越的生态规则与教育伦理。“掏鸟蛋”课程的争议,为所有自然教育从业者敲响警钟:自然教育的底色是敬畏生命,不是追求猎奇。课程设计多一些生态考量,少一些功利思维,自然教育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种子,让人与生态的和谐之美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