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军
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共同缅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致敬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滇缅公路,这条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关头的“生命线”和“输血线”,其不仅是交通运输动脉,更是承载着抗战记忆、地理空间与家国情感的永恒之场。
滇缅公路是抗战的记忆之场
记忆,是历史的容器,是精神的传承。滇缅公路,首先是一座恢宏而沉重的“记忆之场”,其铭刻着中华民族面对存亡绝续时的非凡抉择与坚韧不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国际援华物资通道几近断绝。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危难之际,为了打破封锁,获取国际支援,保障抗战的生命线,1937年底,国民政府决定抢修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腊戍的公路,即滇缅公路。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需要穿越崇山峻岭、激流险滩,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异常。然而,救亡图存的信念压倒一切困难。
自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20万云南各族民众响应号召,自带口粮和简陋工具,奔赴筑路前线,以“血汗染赤泥土,白骨砌就路基”的悲壮,奋战在长达近千公里的工地上。
滇缅公路的修筑,就是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和体现。
滇缅公路是抗战的空间之场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是行动的场域。滇缅公路,更是具象的“空间之场”,其以独特的地理存在和战略功能,深刻地影响抗日战争的进程与形态。
这条蜿蜒于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的公路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具体险要地段组成的实体空间:畹町桥、惠通桥、怒江、澜沧江……每一个地名,都是血与火的见证。这条空间通道,成为抗战中后期中国与国外联系的唯一的陆上国际运输通道。
从1938年通车到1942年5月缅甸沦陷,滇缅公路抢运军需物资,以及大量汽油、药品等民用物资。上万辆卡车昼夜不停奔驰在这条“输血线”上,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空间之场”,不仅是物资的通道,更是战略的支点。滇缅公路的存在,支撑正面战场的作战,维持大后方的经济运转,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以及1944年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反攻滇西、缅北战役,其后勤补给和兵力投送均与滇缅公路(及后来的中印公路)息息相关。尤其是滇西反攻战役,中国军队强渡怒江,血战松山、鏖战腾冲、光复龙陵,最终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这场胜利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收复失地的战略性进攻,其作战空间正是围绕着滇缅公路展开的。这条公路,因而成为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紧密连接的地理纽带和胜利的永恒象征。
滇缅公路是抗战的情感之场
情感,是历史的温度,是心灵的共鸣。滇缅公路,最终升华为深厚的“情感之场”,其凝聚并持续激发跨越时代的家国之爱、英雄之敬与和平之愿。
在这条道路上,浸染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感。20万云南各族筑路民众,用血肉之躯抢修公路,是爱国主义最真挚、最动人的表达。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怀揣“国家有难,吾辈有责”的赤子之心,远涉重洋,归国报效。
无论是无名的筑路者、英勇的运输员,还是喋血沙场的远征军将士,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当我们重走滇缅公路,凝视惠通桥的桥墩,凭吊松山战役的遗址,内心涌动的是对先辈牺牲奉献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这种情感,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滋养民族精神、强化历史认同的宝贵源泉。
这个“情感之场”,最终指向的是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滇缅公路的历史,就是要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铭记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缅怀所有为这条“生命线”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的先辈们;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作者系云南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