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英
西南联大的历史,本身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诗中一曲激昂而奋进的乐章,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教育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光辉缩影。我想从“铭记”与“赓续”这两个关键词出发,谈几点学习体会。
深刻铭记:西南联大的历史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见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西南联大的诞生、办学与成就,正是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平津沦陷。为存续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教育血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先至长沙,后西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联大师生跨越湘黔滇,徒步三千五百里,在烽火连天、物资匮乏的极端困境中,坚守着“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信念,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在昆明的八年岁月里,日军飞机频繁空袭,“跑警报”成为常态,但“轰炸愈猛,读书愈勤”。铁皮屋顶、茅草房舍及其简陋,却成为了西南联大知识的“殿堂”。教授们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学生们箪食瓢饮,孜孜不倦。华罗庚在牛棚中完成巨著,吴大猷在硝烟里坚持实验,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这一切,无不闪耀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等8位“两弹一星”元勋,黄昆、刘东生、郑哲敏等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以及175位院士,大师辈出,硕果累累。这奇迹的背后,正是抗战精神所赋予的强大精神动力。西南联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一部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史。
自觉赓续:让西南联大的薪火照亮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历史并非尘封的过往,精神需要时代的传承。作为西南联大历史的守护者和讲述者,我们深感“赓续薪火”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首先,要赓续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在今天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我们更需铭记曾经的苦难与艰辛,从联大师生于逆境中奋发图强的故事里,汲取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
其次,要赓续“教育救国、科学报国”的担当之志。西南联大的师生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术绝非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真正的学问必然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同频共振。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更应心怀“国之大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再次,要传承弘扬科学求真之风。联大之所以能在困顿中创造辉煌,与其求真务实、对标国家困难和需求的学术环境密不可分。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营造创新氛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南联大博物馆不仅是一座保存历史记忆的场馆,更是一个传承伟大精神、启迪未来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西南联大历史与精神的当代研究阐释,讲好联大故事背后的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和窗口,让跨越时空的联大薪火,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