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态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绿色家园

来大理,赴一场生态之约

洱源县海菜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王毅 摄

本报记者 秦蒙琳

罗时江草长莺飞,西湖渔歌互答,茈碧湖波如琉璃,草海水天相接,上沧海静影沉璧;洱海、剑湖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黑鹳、东方白鹳、紫水鸡等珍稀生灵的迁徙驿站……

大理人民世代逐水而居,城镇依水而建,山、水、林、田、湖相互交融,湿地资源禀赋良好,拥有洱海国家级重要湿地和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以及9个一般湿地,河流、湖泊、坑塘等构成的湿地面积超2.6万公顷,湿地覆盖率高达15.4%,是我国西南区域典型的高原湿地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态名城、中国天然氧吧,是生态大理的生动注解。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从此,大理州把洱海治理推向新的高度,围绕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这一核心,抓实“三治一改善”各项工作,环湖截污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滨湖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保护治理项目和措施相继推出,构建了一个平台监管、一支队伍管理、一个企业运营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洱海湖泊水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洱海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备受关注的“洱海指数”综合评价体系正式发布,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四大维度,精准导航洱海保护治理,推动流域发展绿色转型,为全球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近年来,大理州坚持高位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了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于一体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举措持续加强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达94.13%,鸟类种类增加到162种,鱼群种类逐步多样化,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城市开发边界“瘦身”40平方公里,15米生态线内1806户居民挥别老屋,57座矿山重披绿装,退塘还湖、退田还湿、退房还滩的“三退三还”,让湿地舒展身姿。如今的洱海入湖河口前置库与表流湿地织就净化网络,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剑湖的水系连通了生态生机,植被恢复了活力,越冬候鸟由2万只增至5.8万只。

从水质自动站到气象站,20余项生态数据24小时“云上报”;大理州携手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共建“智慧湿地”实验室;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功申报。

一年一度的湿地保护宣传周,科普展、主题讲座座无虚席;300余所中小学把课堂搬进湿地,孩子们用画笔绘就绿色梦想;短视频平台湿地之美话题阅读量达数百万,“守护”已成为大理最动人的人文共识。

一条129公里的环海生态道把湿地、古村、田园串珠成链,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湿地周边,零农药、零化肥的有机农业让一棵菜、一粒米身价倍增,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笑容甜起来。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让保护者有回报,让奉献者有收获。

湿地保护不仅让洱海重现海菜花开、白鹭翩跹的盛景,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大理市坚持一产减负荷、二产调结构、三产促融合,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340亿元、增长3.8%,为全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成功举办,形成“海、陆、空”全域户外运动发展的新格局,持续彰显着大理这座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澎湃活力。

以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生态旅游,大理市不断拓展“N+文旅”消费场景,持续放大大理文旅IP效应,2025年1至7月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4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超591亿元、同比增长22%。大理市荣登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位,成为世界各地旅客向往的健康生活和旅游目的地。

  • 塔黄:高山流石滩的“守望者”

  • 异龙湖畔,解锁治理密码

  • 来大理,赴一场生态之约

  • 哀牢山保护区完成两栖爬行动物专项监测

  • 凤庆县首次发现椰子狸和方花蛇

  • 报头

  • 我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战实训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