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因大量饮酒后误服除草剂的男性患者,考虑到患者服用的除草剂含有的有机磷成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后,医院为其开展了首例ICU血液净化治疗。经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出院。患者家属说:“没想到县医院也能进行这样先进的诊疗,效果很好,费用也不高。感谢医院及医生的付出!”
在历史上,维西曾经缺医少药,传染病流行。1952年维西卫生院成立,后更名为维西县人民医院,见证并推动维西县医疗卫生事业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巨变。
“以前条件很艰苦。”在医院工作了31年的副主任医师赵永花说,“我刚进医院时,医院的技术水平一般,没有细分科室,只有大外科和大内科。当时全院只有一台X光机、一台拔牙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手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维西县人民医院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医院占地面积从800多平方米拓展到如今的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拥有64排128层CT、16排西门子螺旋CT、全数字化投影系统(DR)等诊疗设备。医疗队伍由建院时的11人增加到如今的311人,床位数增加到200张。
近年来,维西县人民医院陆续开展“无痛病房”建设、“三维彩超”检查、无创颅内压监测、脊柱手术等,医院业务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维西县人民医院门诊人数18.9万人次,手术3000多台。同时,上海、曲靖等地的对口帮扶机构也为医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帮助维西县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今年72岁的永春乡村民和珍莲正是维西县医疗卫生事业巨变的受益者之一。她由于长期劳作,膝关节受损严重,影响正常行走、下蹲等。2023年,来维西县人民医院帮扶的大理专家给她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我已经可以正常走路了。”和珍莲对此很满意,“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家人和我都非常开心。”
维西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和晓英说:“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紧密型医疗共同体’,为维西的各乡镇提供和县城同样质量的医疗服务,在提高、规范常规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新技术、开展新业务,更好地服务百姓。”
本报记者 彭少杰 贡秋次仁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