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产业就业同频共振

清晨,沾益区花山街道瀚蓝种植有限公司的黑莓种植大棚内,一颗颗黑莓缀满枝头,散发着香甜的果香。几十名采摘工人穿行在田垄间,将颜色深黑、果形修长的成熟果实摘下。

如今,“工作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已成为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花山街道立足资源优势,精准施策,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依托“家门口”的产业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依托向上争取的百余万元项目资金,花山街道建成了3个标准化车间。怡涓蔬菜分拣中心提供50多个灵活用工岗位,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就能参与分拣、打包;在藜蒿分拣中心,平均年龄63岁的务工者带着小板凳,步行几分钟就能来到岗位。这种“筑巢引凤”的模式,有效吸纳了乡村富余劳动力。

花山街道通过流转土地万余亩,成功吸引了美国卓莓、深圳茂雄、云南么豪农业、云南青领农业等20余家优秀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了万亩蔬菜、千亩浆果、百亩花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目前,园区内种植蔬菜超万亩、蓝莓近1500亩、花卉260余亩。生产旺季时,用工需求可达2600余人,年发放薪资总额达1.4亿元。

产业的集聚不仅带来了岗位,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90后”青年施延达返乡创办曲靖瀚蓝种植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小型种植户发展到如今拥有300亩蓝莓、树莓基地的独立种植户,带动了200多名乡邻就业。

“前来务工的都是村子里的叔叔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熟面孔。”施延达说,这种乡情纽带让管理更和谐,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乡里。

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企业家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崭露头角。“95后”新农人付红阳和杜青松创办的云南青领农业公司以菊花、康乃馨盆栽生产为核心,年产盆栽近百万盆,“美丽产业”发展稳健。

曲靖瀚蓝种植有限公司“建在村头的车间”受到附近中青年女性的欢迎,平均年龄40岁的她们,经过培训后负责管理、采收、包装等工作,公司生产高峰期能吸纳200多人就业。来自施家屯社区的女工施春粉感慨:“我们之前在外打工,没法照顾老人小孩。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一个月能挣3500元左右。”

今年以来,花山街道就业人员达1.46万人,其中省内就业1.26万人,通过“家门口”就业直接带动400余名群众增收……实实在在的数据反映出花山街道产业促就业的有效探索,这条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三赢”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花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将创新“一核双链三破四助力”稳就业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共同富裕的就业圈,让“产业与就业同频共振”的和谐乐章在花山田野奏得更响。

本报记者 隋鑫

  • “1+N”模式送岗到家

  • 招小商建起“幸福车间”

  • 就业不用远行 幸福就在身边

  • 报头

  • 产业就业同频共振

  • 管理人性化 务工更安心

  • 搭起企业与劳动者间的桥梁

  • 延伸服务链条促多元增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