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延伸服务链条促多元增收

“这些年米家禄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旅游景点、冷链中心都建到了‘家门口’,以前去外省打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现在在家就能挣钱,工资收入跟之前差不多,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日子越过越甜了。”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米家禄村村民张花说。

近年来,乐秋乡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就业难与顾家难的双重矛盾,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链条,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大力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多元合作,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多元化增收。

东升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多有闲置,有不少妇女因为顾家而无法外出务工。为解决就业问题,村里通过“招小商”与企业合作,企业流转土地种植烤烟、青豌豆、紫甘蓝等,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到基地务工,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民看到不少企业落地“家门口”,自发组建起10余人的妇女劳务合作团队,由负责人统筹对接用工需求,组织村民就近承接务工,人均日薪超过120元,形成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双轨增收模式,户均年增收一两万元。

目前,种植基地用工不仅满足本村劳动力就业,还带动附近村民就业。位于红兴村的乐秋乡农特产品收储集散中心每天收储运转青豌豆100吨以上,实现产值上万元,青豌豆种植还和“无量幸福小院”有机结合,带动100余位留守老人、13名本地青壮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青壮年劳务月收入3000元左右。企业向农户流转300余亩土地,打造连片青豌豆种植示范带,再进行返包管理,既吸纳村民就业,又助推豌豆产业提质增效。

米家禄村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民宿、旅居地,利用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形成农文旅融合业态集群,坚持“群众主体性+利益共享性”发展模式,助推安置区内旅游服务业发展壮大,农副产品附加值提升。群众获得流转租金、股权分红、优先用工等红利,红兴食堂、民宿、商铺、切格野奢营地等吸纳村民就业30余人,聘请零工800余人次。

就地就近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乐秋乡在盘活资源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服务,围绕特色产业精准招商,推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为群众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国华

  • “1+N”模式送岗到家

  • 招小商建起“幸福车间”

  • 就业不用远行 幸福就在身边

  • 报头

  • 产业就业同频共振

  • 管理人性化 务工更安心

  • 搭起企业与劳动者间的桥梁

  • 延伸服务链条促多元增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