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管理人性化 务工更安心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满车间,位于澄江市右所镇吉里村的一家玩具公司生产车间里,伴着缝纫机的沙沙声,绿色的布料在工人指尖翻飞间快速变成玩具雏形。这里的30余名工人大都是当地留守妇女、返乡人员等,“家门口”的车间,让他们实现了就近就业,也成为当地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对于返乡务工的村民朱德英来说,玩具生产车间已成为自己的“幸福驿站”。曾在外务工多年的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费有了着落,还能照顾家庭。“在‘家门口’的工厂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朱德英说。

车间人性化的管理,让不少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上午8时,送完孩子上学的村民李春桃准时赶到车间。入职一年多来,她既能熟练完成计件任务,又能抽出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在车间工作了5年的村民荣吉梅早已把玩具生产车间当成了“第二个家”。土地流转后,她偶然接触到玩具加工工作便扎根下来。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凭借熟练的技巧,她做得多挣得也多。“刚来的时候做学徒,月薪只有2000多元,现在技术越来越熟练,每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

灵活的就业模式,源于企业对本地群众在务工需求上的精准把握。“我们在澄江的生产线用工需求量很大,可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澄江市赉森玩具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维坤介绍,公司选择在吉里村建厂就是看中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代加工工厂,公司主要承接广东东莞发来的国内知名品牌的玩具加工订单。目前,公司在云南有10多家类似的加工车间,仅吉里村车间,年产值近100万元。

“厂里现在有30多个工人,大部分都是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不便远行的老人和残疾人,他们在这里计件做工,我们每月都会按时发放工资,还会给他们一些补助补贴。”李维坤介绍。因照顾家庭走不开的村民,还可把材料带回家制作,做完后再送回车间。

一批批生产好的玩具半成品从这里运往广东东莞,完成组装加工后走向全国市场。这个小小的车间,既承载着务工人员的就业梦想,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陈超 符亚娟

  • “1+N”模式送岗到家

  • 招小商建起“幸福车间”

  • 就业不用远行 幸福就在身边

  • 报头

  • 产业就业同频共振

  • 管理人性化 务工更安心

  • 搭起企业与劳动者间的桥梁

  • 延伸服务链条促多元增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