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亚
在加德满都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医院里,夏琛琛刚结束一场会诊。作为华侨友好医院的创始人,她每天都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患者,随时切换语言协调医疗团队。这个场景,正是她多年来追求的梦想——在异国他乡打造一座包容友好的“健康港湾”。
童年时,救死扶伤的信念就在夏琛琛心中生根发芽。从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到同济大学外科学硕士,她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完成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也在这里与尼泊尔籍爱人结下良缘。此后,她随爱人远赴尼泊尔,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初到异国的行医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尼泊尔针对外国医生的行医资格认证流程繁琐冗长,考核标准极为严格。“整个过程几乎令人望而却步。”夏琛琛回忆道。尽管如此,她仍在当地知名的国际医院坚守了4年。
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夏琛琛了解到当地医疗体系的运作模式,也敏锐地察觉到在尼同胞的迫切需求。“很多中国同胞就医面临困难,”夏琛琛坦言,“不单单是语言沟通的问题,还因为医院科室结构太复杂,很多人对挂号和就医流程感到迷茫。”更让她痛心的是,有些同胞因找不到合适的医院或医生,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唯有创办属于自己的医院,才能打破桎梏。”夏琛琛下定决心。
医院筹建期间,挑战接踵而至。仅证照办理就耗费了大量精力——除主体运营资质外,药房、牙科、妇科等科室的专项许可都需单独申报审批,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规范与复杂的流程。面对层层挑战,夏琛琛逐项推进,最终搭建起医院合规运营的完整体系。
2022年7月22日,尼泊尔华侨友好医院正式建立。然而,开业初期的考验随即而来。当医院推出低于市场价30%的“差异化收费体系”时,“便宜没好货”的质疑声在社交媒体蔓延;也有人误解收费规则,认为医院胡乱定价。那些日子,夏琛琛常在深夜翻看手机里的批评留言,委屈与挫败感交织,甚至动过放弃或转让医院的念头。
关键时刻,几位挚友的深夜长谈点醒了她。他们说:“医疗需要用时间来积累信任,不能因为暂时的误解就否定初心。”
于是,夏琛琛开始调整策略——在院内设置清晰的收费公示,安排专人向患者解释政策;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用专业知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慢慢地,曾经质疑的声音变成了感谢,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医院的诚意。
如今,华侨友好医院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国际医疗服务平台。核心团队由精通汉语、尼泊尔语与英语的医生组成,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30余个科室,并配备24小时急诊与ICU病房。患者中30%为中国同胞,30%为尼泊尔当地人,其余来自各国。
医院实行完善的“差异化收费体系”:自费患者按尼泊尔卫生部基准价收费(比同级别私立医院低30%);保险患者则享受一站式理赔服务。医院现已实现“救援—入院—诊疗—报销”全流程覆盖,做到了异国看病“零负担”。
作为医生、创业者、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夏琛琛坦言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在事业与家庭间不断转换身份,是一场体力与情感的博弈。”但正是这些角色的交织与磨砺,让她筑起一座中尼之间的医疗桥梁,让“生命无国界”的温暖力量,得以跨越山海、持续传递。
本报记者 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