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如何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十四五”时期云南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如何管好农村公厕?10月30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谭鸿明率队做客“金色热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优结构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我省农业发展有哪些亮点?

“‘十四五’以来,全省上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有效应对‘猪周期’等市场波动,持续优结构、增效能,特色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谭鸿明介绍,一是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强省建设。“十四五”时期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192.9亿元,稳居全国第10位。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有机产品有效获证证书和获证主体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二是牢牢守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底线。全省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02万人、消除风险89万人,未消除风险的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0.6个百分点,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省粮食产量从2016年开始,实现9连增。2024年产量达1993.5万吨,较“十三五”末增加97.6万吨,居全国第15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28公斤,较“十三五”末增加26公斤,持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四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2842元增加到2024年的17450元,“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2个百分点。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92下降到2024年的2.6。五是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5%,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59%,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3%。全省93%的农村普及自来水,30户以上自然村77.5%通硬化路,20户以上自然村93%通5G网络,乡镇卫生院98%服务能力达国家标准,1152个养老机构正推进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抓整改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

农村厕所革命在提升人居环境和预防控制疾病发生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近日,记者对昆明市的几个县(区)进行了走访,发现部分农村公厕在设施管护和卫生保持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在宜良县狗街镇高古马村小广场附近200米范围内就建有三座卫生公厕,卫生条件保持良好,但是每座公厕都存在设施损坏的问题。据村民反映,村内的公厕都有专人管护,负责日常卫生的打扫,但是设施损坏的问题却无人关注。高古马村村民小组长表示,村集体经济有专门的维修资金来对各种损坏的设施进行修复,但是几个公厕设施损坏的问题确实没有考虑到。狗街镇的车站村、章堡村、中营村的几个农村公共厕所,同样存在洗手、照明设施损坏没有及时修复的情况。在晋宁区五里村委会、呈贡区海晏村等地,部分公共厕所也存在设施损坏导致无法洗手,清扫不及时、卫生环境较差等问题。

“对于昆明市部分农村公厕存在的设施损坏、卫生保洁不到位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与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专题研究,对点上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在面上要举一反三,认真排查整改,健全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谭鸿明介绍,一是建队伍,指导昆明市参照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成立的“一呼就到”便民服务队伍的成熟经验,构建县、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组建专业化、网格化的农村公厕维修管护队伍,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卫生脏了有人扫。二是畅渠道,指导昆明市参照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推广使用的农村卫生公厕监督码的做法,建立健全群众扫码反馈、基层及时响应的问题发现机制,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三是快响应,指导昆明市建立完善问题发现、上报、处置、验收、反馈全流程工作机制。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分类设定整改时限。四是强保障,指导昆明市按照谁受益谁负责谁出资的原则,建立健全可持续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厕有钱管、持续用、常受益。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我们将推动农村公厕维修管护工作落地见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谭鸿明表示,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以此次媒体监督为契机,督促指导全省16个州(市)举一反三,对农村卫生公厕管护情况开展新一轮的排查和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管好农村卫生公厕。

施良策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都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十四五”期间我省在促农增收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我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落实,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过去五年农村居民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城乡居民差距逐步缩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发展规划处处长赵岗介绍,一是抓工作合力。通过定期制定方案、定期调度工作、定期工作评估、定期总结经验,聚各方之力推进工作。二是抓利益联结。以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捆绑,融入大市场促进增收。实现“三个全覆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州市全覆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县级全覆盖、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涉农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形成“三个一律”: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使用沪滇合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三个组织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组织起来,释放群众源泉力量;把资源要素组织起来,实施规模化组织化生产。三是抓产业就业。农民收入大头来源于经营和工资,2024年我省农民两项收入占比达79.4%。在产业方面,坚持不懈推进“1+10+3”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产业促农增收典型。比如,泸西组织6个乡镇68个村5万户农户种植小香葱45万亩,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在就业方面,坚持不懈扩容家门口就业机会、提高转移就业水平,也形成一大批就业促农增收典型。比如,会泽县钟屏街道易地搬迁安置区投资建设电子制造园、服装纺织园、快递物流园、电商直播园、农产品分拣园,引进4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提供月工资3500元以上的就业岗位3800个。

本报记者 李翕坚

下期介绍

上线单位:大理州人民政府

上线时间:11月6日 12∶00—13∶00

参与方式:

云南广播电视台:

0871-96100

云南日报、云南网:

http://www.jinbifun.com

收听收看:

“七彩云端”客户端每周四12:00—13:00直播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FM105.8,AM576)每周四12:00—13:00直播

云南日报每周《观点视点》版专题刊载

云南网(www.yunnan.cn)每周四同步开播,往期节目滚动展播。

  • 好风上青云,户外运动正当时

  • 报脚

  • 报头

  • 如何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 集中力量办好事

  • 常怀敬畏之心

  • 科研应当“接地气”

  • 加强私域直播监管

  • 微看点

  • 昆明缘何成为外籍人才的“心之所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