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从“扫码领鸡蛋”的温情诱饵,到“磁悬浮鞋垫”“负离子玉石枕”的虚假宣传,当前,私域直播正将精准营销异化为对中老年群体的“精准围猎”。封闭的直播间如同精心打造的信息茧房,邀请特定人群观看,交易跳离平台、不留回放、证据难寻。
私域直播乱象的滋生,源于这些做法隔绝了监管。直播机构标榜的“限制少、玩法多”,实则是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所谓“无需资质”“合法合规都能卖”,更是对监管底线的公然挑衅。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围猎精准指向了数字时代最脆弱的群体。老人们或许不熟悉技术陷阱,却深谙人情冷暖;难以辨别网络骗局,却格外珍视情感联结。营销者正是利用老年群体这种心理特点,诱导信任建立,达到卖货“收割”的目的。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新格局。于监管者而言,要深入研究私域直播运营模式,制定针对性规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技术+法治”的穿透式监管体系。于平台企业而言,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管理,建立完善投诉机制,不能让技术中立成为纵容作恶的借口。于家庭而言,子女应主动帮助父母跨越数字鸿沟,耐心教他们辨别网络陷阱,用真诚陪伴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
私域不应成为法外之地,技术不能沦为欺诈工具。只有当每个“隐秘角落”都能经受阳光检验,当每位消费者都能享有平等保护,数字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