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搬出深山日子甜

绿春县牛孔镇新黄山村村民在采茶。 本报通讯员 李杉灵 摄

一张泛黄的照片里,3名背着书包的孩童踩着碎石路前行,几公里的归家路,是他们童年最寻常的“跋涉”。这是10年前绿春县牛孔镇新黄山村的真实写照,山路弯弯中藏着出行难、发展难的困境。

“看着小娃娃走得满头汗,心里不是滋味。”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李前保回忆。那时的新黄山村,不通公路、通信信号微弱,村民种植的茶叶、草果运出山全靠人背马驮,孩子们上学需提前四五个小时出门。“不能让大山困住希望。”这句朴实的话,成了村“两委”班子谋求出路的动力。

从政策对接、选址规划,到挨家挨户动员,镇、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意。“刚开始大家舍不得老房子、土地,我们就带着村民代表去安置点看,算‘经济账’‘教育账’。”李前保说,看着规划图里的水泥路、新房子,听着“出门就能坐车”的承诺,村民的心渐渐热了。2018年夏天,随着最后一户村民搬入新居,新黄山村彻底告别了“山路漫漫”的过往。

为巩固搬迁成果,牛孔镇紧紧围绕新黄山村基础薄、产业弱的实际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当地以驻村临时党支部为“一线指挥部”,组建多村小组党员联合党支部,筑牢帮扶堡垒。党组织积极领办合作社,吸纳社员46人,投入223万元建茶厂,扶持农户种黄精和三七30余亩,探索蚕豆、高粱等特色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万吨水泥进农村”政策,政府给料、群众动手,实现水泥路入户,建成污水处理池。搭建新苗书角,开展“朝夕计划”“山里有约”“爱在星期六”“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从“困在山中”到“安在新居”,新黄山村的蝶变,不仅是住房、道路的硬件升级,更是群众生活底气、精神面貌的全面改观。如今的新黄山村,整齐的民居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沿主干道延伸,向阳亭里时不时传来小孩的嬉闹声、老人的谈笑声。“以前买袋盐要走六七个小时,现在村里的小卖部什么都有,茶厂也在旁边,茶叶采回来就可以卖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李段开心地说。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杉灵

  • 宜居宜业好生活

  • 搬出深山日子甜

  • 合力扶持产业兴

  • 报头

  • 心安之处是吾乡

  • 美丽庭院迎客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