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细雨浸润着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吉子村,蜿蜒的水泥路伸向远方,村民正在田间采收重楼、当归、秦艽等中药材。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是移民后扶政策托起来的。”吉子村党总支书记和文胜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共同的心声。
1957年,为修建吉子水库,80户村民搬离故土,散居在吉子村下辖的10个村民小组中,如今发展到181户。提起过往,58岁的吉子4组移民和明军说:“以前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泥塘阵’,鞋子陷进去是常事。去趟丽江城得步行4个小时。”那时,“行路难”是生活的常态。
改变始于移民后扶政策的持续发力。2006年起,在丽江市、玉龙县搬迁安置部门统筹下,吉子村党总支积极对接争取项目,累计投入移民后扶资金3231.29万元,推进吉子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水泥路取代了泥泞土路,活动中心、学校等相继建成,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后扶项目再升级:主干道改造、村内道路延伸、新建毛石混凝土挡土墙和雨水边沟,为村庄筑起安全屏障;新建、改造6处农产品上车台,硬化吉子1组活动中心场地,生活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路通了,发展的思路也更活了。移民后扶政策不仅改善了硬件,更在产业扶持上精准发力,为移民群众栽下“摇钱树”。“村子路变好了,家里的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吉子1组移民和恩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家种了1亩重楼、2亩当归、3亩秦艽,去年人均收入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吉子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后扶资金支持,在村党总支的科学规划和党员带头示范下,分步实施发展重楼等特色中药材种植。2017年,精心挑选60户移民示范户,每户发放1000株重楼苗进行实验示范;次年,成功经验辐射到全部移民,每户发放4000株扩大种植;第三年,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每户发放量增至12000株。吉子村还同步开展产业技术培训10余期,由党员技术骨干和农科专家共同授课,提升移民种植管护技能。
科技赋能、党员带头,特色产业深深扎根,村民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吉子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62元,家家户户盖新房、买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7月,吉子村成立吉子水库移民合作社,合作社与蓝莓公司签订10年合作协议,党总支牵头组织方案制定、群众动员和利益协调,推行“4+3+2+1”收益分配模式:40%作为公益金,用于济困助学、奖励先进;30%量化到人,年底分红给移民群众;20%作为公积金,壮大村集体经济;10%用于日常管理费用。这一模式,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和效益最大化,让移民群众既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实实在在、长期稳定的受益者。
金沙江碧波奔涌,沿岸的玉龙县鸣音镇东联村江旺组漫山石榴树硕果盈枝。
“以前靠天吃饭,心里总有几分不安,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江旺组村民杨镇站在自家石榴地里,看着随手摘下的石榴果肉饱满、甜汁欲滴,高兴地说,“直到种下第一棵软籽石榴苗,看着它从细枝抽芽到开花结果,这份不安慢慢被踏实取代。现在这树上结的不只是果子,更是我们的希望。”
东联村位于鸣音镇东北部,是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安置的移民村,这里的群众长期以玉米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缺乏稳定增收渠道。
转机始于2015年末。在玉龙县搬迁安置办支持下,鸣音镇组织移民代表赴永胜、宾川考察学习,结合当地干热河谷气候优势,决定发展软籽石榴产业。
刚开始时,部分移民顾虑重重,镇里的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动员,为村民算清经济账、讲透发展前景,终于打消了大家的疑虑,第一批软籽石榴苗顺利扎根新家园。
“光有苗不行,得让群众会种、种得好。”玉龙县搬迁安置办工作人员和锦艳说,为破解技术难题,当地主动对接永胜片角果蔬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并邀请专家提供全程跟进指导。从土壤改良、水利配套到科学施肥供水,从枝条精细化修剪到果实套袋防护,针对果蔬每个生长阶段开展实地培训,帮助移民群众逐步从种植“门外汉”成长为懂技术的“土专家”,把标准化管理贯穿种植全过程。
在强化技术支撑的同时,玉龙县搬迁安置办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公路、电力、通信、饮水工程等配套设施,为石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稳定运营筑牢根基,提供有力保障。
在技术赋能与基建护航下,移民安置区的石榴产业结出丰硕成果,目前累计发展软籽石榴300余亩,直接惠及541名移民群众;随着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果实品质稳步提升,东联村的软籽石榴建立了稳定销售渠道,产品远销省内外。2025年,仅江旺组便收获石榴200吨,实现产值220万元。
本报记者 和茜 通讯员 李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