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花潮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追念大先生杨振宁

龙美光

2025年10月18日中午,杨振宁先生病逝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位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的杰出人物,从此成为我们永远的怀念。

杨振宁曾说,自己的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伟大的祖国,就是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和云南,就是复员北返后的清华大学。追忆杨振宁先生,很自然地应该回溯他与西南联大、与云南的点点滴滴。

回望:云南缘·联大情

杨先生曾一再强调:“自己一生在物理上的见识、视野、鉴赏能力及对物理的态度,可以说是在西南联大奠定的基础。”的确,他在这里完成了本科(1942年)和硕士学业(1944年),联大既兼顾传统文化又接轨世界前沿的教学方式和自由民主的学风深深影响了他,奠定了他一生学术工作的基础,为其今后在物理科学领域取得革命性的成就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这位学号“联580”的理科学生,一进联大就引起了周围同学的高度注意。他本来考进了化学系,但一进校就转入了物理系。对于这位物理系的同级学友,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到云南师范大学演讲时,曾生动地回忆:“我跟杨振宁同班念大一英文,我是外文系,他是物理系,考试结果:他得80分,第一;我79分,第二。但是他是物理系的,英文居然还能比我多一分。第二,我比他大一岁,我17岁上大学一年级,他16岁还没念完高中就跳级进了联大。”许先生为此认为杨先生具有非凡的能力,小小年纪(16岁)就一步从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以同等学力考入联大,英文成绩居然比外文系的学生还好,啧啧称奇!

许先生还举例,英文里有一个过去分词——Past(participle,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在叶公超教授的课上,“我们课文里面碰到一个过去分词却不表示被动,杨振宁就提出问题来,而班上的其他同学都没有发现,只有他发现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能注意异常现象,当时已经显示了他后来的发展”。优秀的杨振宁在三年级获得了穆藕初在联大设立的“穆氏奖学金”,理科生仅他一人获得。

1942年,杨振宁按期完成了本科学业。这次他并没有跳级毕业,却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西南联大八年间只授予103人这一称号,可见他的优秀。本科毕业后,他又在昆明的清华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得到赵忠尧、王竹溪两位教授倾心指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前,他就积极投考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正式动身赴美留学前,在联大附中担任了一年教职,在这里认识了后来牵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附中学生杜致礼。

云南和西南联大,从此也就成为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因而,赴美以后,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从国外到国内,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昆明、谈到联大对他的深刻影响。1983年12月,云南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先生专程从纽约乘飞机赶到华盛顿参加欢迎宴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自己对昆明的感情很深,对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终生难忘。

他曾多次重访云南。他回忆,1971年访问新中国时乘坐法航自缅甸进入云南上空时,“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不过离开联大后,第一次到访西南联大旧址,却是1978年。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进这座滋养了西南联大的城市,而他喜欢的那种古朴之风还随处可见。

1988年、2000年、2008年和2013年,杨振宁又四次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回访西南联大旧址,并于1988年化用西南联大校歌词“中兴业,需人杰”题词勉励云南师生。他饶有兴味地坐在铁皮顶土坯墙教室里,抚摸着斑驳的火腿椅,感慨万千,动情地说,西南联大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造就了许多人才,虽然云南师大的办学条件与世界级大学还有很大差距,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他认为,师范教育工作对中国的前途有巨大影响,殷切期望同学们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云南缘,联大情,始终是他爱祖国的一部分。

演讲:兴趣与期望

2013年10月,杨振宁先生第五次来到云南师范大学。这里一直保存着西南联大旧址,是他人生起飞的地方。半年多前,为了追寻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学校创办了以海内外名流为主要演讲人的“西南联大讲坛”,杨先生正是受讲坛邀请专程而来。

来到学校,他不谈高深的物理科学,而是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述自己的治学经历和治学心得。这一演讲的主体内容已于2012年发表在《物理》学报上,但无数的热心听众还是渴望到现场一睹这位物理学大师的风采。因此,当天杨振宁先生所到之处,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师生很早就守在了这位科学家的必经之地。那天,会场里座无虚席,过道上都已无立足之地。我作为现场工作人员之一,感到又激动又光荣。

简洁的开场之后,先生首先讲到和物理科学的结缘:“我第一次跟物理学有些接触,是在(崇德)中学念书的时候,在我们学校非常小的图书馆里边看见的一本书。当时我对英文不懂,看见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叫作《神秘的宇宙》。我看了这本书以后,第一次接触到近代物理学非常神奇的发展。”

讲座中,他谈到吴大猷、王竹溪两位教授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这也是他在多种场合都常常要谈到的两位教授),谈到对学习与研究的理解。他回忆了与黄昆、张守廉从文林街的茶馆开始争论,一直到昆华中学的宿舍中,关灯以后仍秉烛争论量子力学的情景:“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三人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看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我们的辩论。”他以此为例强调:“跟同学讨论是极好地深入学习的机会。一个大学的学生、研究院的学生,事实上多半时候他所学到的主要的东西,其实是从同学那儿学来的,而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我一直跟同学说,你们要注意,你们跟同学之间切磋,才是最好的学习。”

杨振宁先生认为,成功的研究工作和文史工作都必须经过兴趣、长期的准备、最后突破这样一个过程。其中要特别注意,中间的准备过程极端重要。如果没有中间的这个准备,是没用处的。只有先有兴趣,才能讲出妙处(没有中间的准备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妙处),最后也才能开花结果。没有准备的工作,就难有后来的突破,而准备工作的动力来自兴趣。为此,他寄望在座的年轻人:“希望你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最后发展自己的兴趣。”

杨振宁先生一生心怀家国,认为自己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克服了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他总以好友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嘱望自勉,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出力献策,为我国自己的教育、科技事业和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竭尽心力。

他始终心爱西南联大,是除云南校友外回访西南联大故地最多的校友之一。这次西南联大讲坛开讲前,他重返了曾任教的联大附中原址(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这时已在此办学多年)。一走进这所学校,他就进到课堂即兴为同学们指导物理课。他鼓励学校:“一所学校有好的校风,好的老师,学生们努力学习,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又勉励同学们:“物理是一门非常深的、有着广阔运用的一门学问,我希望很多同学在这个方向上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将来走到研究物理的道路上来。”

2018年11月1日,云南师大在西南联大校庆日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杨振宁先生因身体抱恙而未能亲临会场,但还是专门录制了祝贺视频,深深地表达了对联大的感激之情,他说:“80年前的秋天,西南联大在昆明开学。我是西南联大第一班的一年级学生。我在联大前后念了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后来又做了一年研究助理的工作(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这七年对于我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为了写我的学士论文跟硕士论文,我所做的努力,是后来我一生的研究工作的开始。”

杨振宁先生对祖国、对西南联大热烈的爱,很早就得到了广大联大同学的热烈响应。早在1992年6月,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全体校友在敬贺他70寿辰时就热忱地赞扬:“您关心中国科学的发展,在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帮助中国培养高级学术领导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深深感激您,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他不仅是全体西南联大人的榜样,更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榜样。我们为拥有过这样一位爱国的科学家而自豪。敬爱的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 报头

  • 追念大先生杨振宁

  • 不期而遇

  • 我手写我心

  • 核桃树下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