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彝族刺绣传友谊

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院徽刺绣作品。 本报通讯员 郭殿凯 摄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将一件制作精美的彝族刺绣院徽郑重赠予来访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代表杰西卡·加拉赫教授。这件来自绿春县牛孔镇的非遗作品,成为跨越重洋的“文化使者”,揭开了一段关于校地合作赋能非遗传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故事。

“以前觉得刺绣只是自己戴着好看,没想到现在能靠这手艺挣钱了。”在牛孔镇刺绣专业合作社里,指尖飞针走线的45岁绣娘陈明鲁笑盈盈地说。她是当地“家门口务工车间”的首批受益者,过去只是在农闲时刺绣打发时间的她,如今受益于“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产业发展机遇,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

自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牛孔镇彝绣一直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当地以“党建+非遗”为抓手,着力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构建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产业格局,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生产生活。

为破解发展瓶颈,绿春县积极对接帮扶高校资源,与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刺绣专家开展专项培训。“刚开始绣复杂的图案时,我总是出错,多亏了专家来培训,教了好多新针法。”陈明鲁说。像陈明鲁这样参与4期专项培训的留守妇女达500余人次,大家将“指尖技艺”逐步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联动机制推动下,刺绣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负责人施红晓介绍,通过制定详细运营章程,采用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模式,绣娘们再不用担心绣品销路问题。为提升绣品竞争力,合作社还开发了文创刺绣摆件、团扇等多元产品,成功承接中国海洋大学等定点帮扶单位订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娘增收入,“牛孔彝绣”品牌应运而生。

“绣品变商品,日子更有盼头了。”绣娘彭庆感叹。她以前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没有经济收入,加入合作社后,每月收入2000多元。目前,项目已培育15名带头人,通过“能人+基地+绣娘”发展模式,将核心绣娘队伍壮大至200人,带动120名妇女零散务工。

作为此次中国海洋大学赠礼的院徽绣品,正是校地协作的精品之作。长期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小考拉”支教团扎根绿春深入开展教育帮扶,用心用情挖掘彝绣价值,搭建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支教团的老师帮着联系订单、设计新样式,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彭庆说。得知作品将赠予外国学者,绣娘们反复打磨细节,“我们想让世界看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边疆绣娘日复一日的一针一线到校地合作的携手努力,再到跨洋交流的文化对话,古老的彝绣正以全新姿态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庞海林

  • 嵩明“村超”魅力足

  • 彝族刺绣传友谊

  • 报头

  • 千年铜艺迎新生

  • 云上稻乡美如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