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千年铜艺迎新生

工人在园区内制作铜器。 本报通讯员 李保彤 摄

在鹤庆县云鹤镇秀邑村,铜器锻打声穿越千年仍铿锵有力。这份浸润着白族智慧的古老技艺,正迎来新的“生长契机”:依托沪滇协作对口支援资金建成并投用的鹤庆县铜银器产业园一期不仅让分散的白族铜艺“聚”起来,更以“造血式”帮扶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千年铜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

秀邑村素有“铜匠之村”的美誉,全村有130多户村民世代以铜器制作为生。2024年,全村消耗铜原料500吨,铜器产值超过1亿元,但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让这份“手艺活”陷入发展困局:方寸院落里,铜材堆得没了落脚处,锻造工具与老人孩子的生活空间交织,安全隐患如影随形;村口道路狭窄,大货车进不了村,原材料得靠拖拉机、三轮摩托搬运,成品出山同样磕磕绊绊。

转机始于沪滇协作。2023年,鹤庆县整合1952万元资金建设鹤庆县铜银器产业园,其中上海市浦东新区投入帮扶资金995万元、浦东新区新场镇“携手兴乡村”帮扶资金25万元、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专项债券资金932万元。所有资金用于建设6192.73平方米的铜器加工车间厂房、园区道路硬化及相关水电设施、配套设备。

已入驻产业园的企业负责人陈云红租下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不仅建起展示厅,还打造了6个直播间。“今年订单已经排到年底,预计销售额750万元,还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干。”陈云红信心满满。

产业兴带来就业旺。产业园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后,5家企业、个体户率先入驻,80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工资4500元,年工资支出超过400万元,旺季时还得再加人手。51岁的村民李中祥正在拉伸机上对铜器进行加工,脸上的笑意藏不住:“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家人,现在骑着电动车,5分钟就到产业园了,既能靠手艺吃饭,下班又能回家照顾家人,日子踏实又安心。”从背井离乡谋生计到“家门口”就业稳增收,沪滇协作让民生更温暖。

园区的集中酸洗车间成为破解铜器加工环保难题的“点睛之笔”。过去作坊分散酸洗,刺鼻的药剂味弥漫,酸碱溶液还存在泄漏风险,废水需村民自行收集、村里集中后再转运至污水厂处理,效率极低。如今园区投资300多万元引进专业设备,统一规范酸洗,工人按标准操作、药剂可控,刺鼻的味道没了,废水也由专用车直运处理厂。

产业发展的红利,更在反哺乡村建设中结出硕果。“今年我们收到租金近30万元,这笔钱要花在刀刃上。”秀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松算起“民生账”:一部分租金用于发放村民土地流转费,剩下的资金已列入计划,对村里老旧的路灯进行更换,并对主干道两侧进行绿化。仅厂房出租一项,村集体年收益就稳定在近30万元,且租金将分阶段递增,最终稳定至60万元。“我们要努力让村子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日子越过越舒心。”李建松说。

从茶马古道旁的小作坊到对接市场的产业园,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绿色转型,沪滇协作的“金纽带”,让鹤庆县的千年铜艺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蹚出了振兴新路。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李保彤 赵红

  • 嵩明“村超”魅力足

  • 彝族刺绣传友谊

  • 报头

  • 千年铜艺迎新生

  • 云上稻乡美如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