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云上稻乡美如画

那耶村中平小组。 本报通讯员 梁大元 摄

在富宁县花甲乡的群山间,那耶村中平小组曾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壮族村寨,闲置的干栏式老宅静静矗立,万亩梯田的碧色风光藏于深闺。如今,一场“艺术+乡村”的融合实践,让这里成为声名渐起的“云上稻乡·艺术村”。

“以前搬了新家,老房子就空着,没想到现在成了艺术家的‘宝’。”提及村寨的变化,村民李美琴的语气里满是惊喜。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室主任梁越的到来,为那耶村带来了转机。他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村寨保存完好的壮族干栏式建筑、连绵天际的万亩梯田,以及沉淀千年的壮族稻作文化,正是艺术创作的天然土壤。

以此为起点,“云上稻乡·艺术村”项目正式落地。32位艺术家与村民达成共识:由艺术家出资,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缮闲置老宅,保留木质结构的古朴肌理,延续坡屋顶的民族风貌,仅在内部融入艺术创作所需的功能设计。昔日蛛网遍布的院落,如今飘出墨香与琴声;闲置多年的宅基地,变身绘画工作室、文学创作室与小型美术馆,成为串联自然与艺术的“秘境空间”。

艺术村的崛起,离不开多元艺术力量的深度参与。2022年,梁越受聘为那耶村“名誉村长”,成为村寨焕新的“领头人”。他扎根老寨两年有余,不仅在此完成5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隐没的战象》,更牵头邀请作家、画家、作曲家、电影导演等32位艺术家入驻,形成覆盖视觉艺术、音乐创作、文学写作的多元文化生态。

艺术与乡土的碰撞,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化学反应。2023年,广西画家卿逸以村寨风貌为灵感,创作水彩画《那耶:残墙中的新生》,让古寨之美跃然纸上;村民李美琴在艺术家指导下参与《坡芽歌书》英译本翻译,将壮族古老的音乐密码推向世界;作曲家则以梯田风声、壮乡歌谣为素材,创作了多首充满乡土气息的乐曲。“不是把艺术‘搬’到乡村,而是让艺术‘长’在乡村。”梁越说,这些扎根土地的作品,让那耶村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全新火花。

今年10月,那耶村艺术基础建设全面完工,“云上稻乡·艺术村”文化地标正式亮相。在这里,游客既能登上观景台,将万亩梯田尽收眼底;也能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家的在地创作;还能参与壮语课堂、壮戏体验等,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双重魅力。

“艺术创作不仅要吸引游客留下来,更要让村民富起来。”梁越介绍,随着文旅业态的完善,那耶村正构建创作观摩、非遗体验、田园民宿的闭环模式。未来,村民可通过提供艺术服务、经营特色民宿、生产壮族文创产品实现增收,真正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资产。

眼下,梁越和艺术家们已开始规划下一步:引入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古老壮乡与现代科技对话,打造“世界了解壮乡文化的窗口”。在那耶村的梯田旁,艺术与乡村的共生故事仍在续写,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村民幸福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伴着稻香缓缓展开。

本报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孔建娇

  • 嵩明“村超”魅力足

  • 彝族刺绣传友谊

  • 报头

  • 千年铜艺迎新生

  • 云上稻乡美如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