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任建红 范钦一
《爨文化研究》一书日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曲靖作家高兴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的又一新作。此前,他已完成史料整理《爨文集萃》、课题研究《爨文化故事》《爨氏五百年》,并于2020年出版专著《爨文化说》。此次新作并非简单整合,而是补充了未公开的碑刻拓片等新内容,提出若干启发性新见,最终形成一部系统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以爨氏家族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政治与社会形态的学术型专著。同时由于书中穿插许多史料图片、古籍引文等,既保留了学术严谨性,又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门槛,使其兼具学术性、科普性和通俗性特点。
本书不仅梳理了爨氏家族从起源、兴盛到衰亡的完整脉络,更从多维度揭示了爨文化在西南地区长达四百余年的深远影响,是一部兼具史学深度与文化广度的作品。
结构严谨,体系完备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3大部分:爨氏的相关研究、爨地的社会经济研究、爨文化的精神内涵研究,并附有年谱与部落考据,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研究体系,结构完备且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爨氏的相关研究”,旨在厘清爨氏家族的中原根系。作者从姓氏起源、家族迁徙、政治崛起、治理模式、思想传承等方面全面还原了爨氏作为南中大姓的历史轨迹,突破传统研究局限,通过三重证据链论证其核心观点,利用大量碑刻、史志、族谱等一手材料,驳斥了“爨氏源于夷叟”等旧说,提出爨氏实为中原移民后裔,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填补了爨氏文化起源研究的空白,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修正意义。
第二部分“爨地的社会经济研究”,旨在打破“西南蛮荒”的刻板印象。作者从经济结构、民俗风情、建筑艺术、文学书法、民族关系等方面,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爨地社会图景。作者特别强调了爨地在农业、矿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达程度,使爨地社会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为可感知的鲜活历史场景。
第三部分“爨文化精神内涵研究”,旨在提升爨文化的精神内核。此部分是全书的升华之处,作者从“和谐稳定”“民本思想”“国家认同”“艺术创新”4个维度提炼出爨文化的核心精神,尤其强调了爨氏在长期统治中始终坚持“奉中原正朔”的政治态度,体现了其深厚的国家认同与文化归属感。
史料丰富,论证有力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扎实的史料基础。本书显著优势在于“史料的多元性与运用的批判性”,作者不仅引用了《华阳国志》《唐书》《云南志》等正史,还广泛利用碑刻(如“二爨碑”)、墓志、地方志、家谱等资料,构建起一个立体而可信的历史叙述。尤其是在辨析爨氏来源、迁徙路线、与南诏关系等关键问题上,作者展现了出色的文献驾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者结合对家谱的研究及著录,总结了关于爨氏早期的祖籍地的9种说法,如有祖籍地在西安、在成周、河东郡安邑、河东汾阳等。关于爨氏之后的寸氏,作者认为其实是当时许多民族害怕受到歧视进行的“攀附”。另外,关于爨氏祖先何时来滇、何人最先入滇、为什么要入滇等,说法众多,作者作了认真梳理,在书中收录了汉末入滇、晋时入滇、明朝入滇3种观点,并作了阐述。
关于史料引用,经笔者初步统计,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数量达两百余条,以此证明爨氏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关于爨地的农业状况,《华阳国志》记载言:“郡土平敞,有原田,多长松,皋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白孔六帖》载:“自曲靖州至滇池,人水耕食,蚕以柘,蚕生阅二旬而茧,织锦缣精致。”类似如畜牧业、矿产业、手工业、贡赋等,作者均以翔实的史料作了论证研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观点新颖,启发性强
作者提出了多处具有启发性的新见:
第一,爨氏自述入滇时间与史书记载其入滇时间并非矛盾,而是由于爨氏分两支于不同时期进入云南。第二,强调儒家思想对于爨氏治理南中的重要性,爨氏利用遑耶关系是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但其权力并非固有观念中爨氏与当地少数民族实现融合的成就,而是加速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爨氏虽十分重视族内人才培养与选拔,但同样任人唯贤,不受氏族影响,因才施用,并提出孟氏与爨氏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且可能为世亲的观念。第四,爨氏并非简单的“夷化汉人”,而是在保持中原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适度吸收地方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第五,爨氏的衰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内部分裂、唐朝策略失误、南诏崛起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第六,爨文化并非“边缘文化”,而是连接古滇文化、夜郎文化与南诏、大理文化的重要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当然,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所言,本书的写作主要参考第一手资料,对当代已出版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较少,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保证自己观点的自主性、独立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观点的不成熟等问题。相信相关专家学者会通过此书碰撞出更多新观点,挖掘更多新发现,让爨氏这段历史在滇地、在全国更具影响力,为西南地区历史研究贡献学术力量。
意义丰富,价值凸显
第一,现实意义。书中提炼的爨文化精神,对当代西南地区具有直接借鉴价值。爨氏“和谐治理”的策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参考;爨地农业、手工业的繁荣,证明西南地区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作为曲靖市“爨文化故乡”建设的核心成果,本书为当地开发“爨文化旅游”“书法文化节”等项目提供了学术支撑,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二,学术价值。长期以来,爨文化研究多聚焦于“二爨碑”书法或爨氏政治史,缺乏综合性研究;本书首次整合“家族史、社会史、文化史”,构建起爨文化研究的完整体系,填补了西南地区历史研究的空白。同时,“爨氏中原移民说”“爨地经济繁荣论”等观点,修正了“西南蛮荒”“爨氏为夷族”的传统认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读者价值。对学术研究者而言,提供了丰富史料与清晰的论证框架,本书可作为爨文化研究的核心参考资料;对文化爱好者而言,通过图片、白话注解与故事化叙述,可助其较为便捷地了解到爨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可为其打开一扇认识西南历史的窗口,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厚重。
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学著作,更对当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文化认同、地方治理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爨氏“和谐治理”“国家认同”等理念,对今天推动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书因“侧重第一手资料、少参考当代成果”,存在一定缺憾:部分观点因史料有限,论证稍显简略;对于爨文化与周边“夜郎文化”“滇文化”的对比分析不足。但这些缺憾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更多空间——相信本书的出版,会推动更多学者关注爨文化,碰撞出更多新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