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飞
一部铁路史,半部家国书。
近期,云南著名作家范稳的长篇小说《青云梯》,先后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的9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光明日报发布的十月光明书榜。
《青云梯》是范稳近年推出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以滇南百年铁路史为经纬,织就了一部磅礴壮美的家国传奇。
“在丰沛的文化宝藏里潜心开掘”
“这是一部解析一个家族百年血缘密码的书,也是关于一条铁路百年历史的漫长故事。”范稳在《青云梯》的后记中写道,“这个刷小视频看新闻读故事的时代,讲述一段百年故事似乎在冒险,也有些不讨巧。但我还是认为有历史感的故事就像从时间的纵深处驶来的一列火车,满载岁月的传奇。读到它的人,都是它的乘客。”
范稳,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
范稳出生在四川,还在念大学时,他就立下了成为一名作家的志向。1985年,他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云南工作,曾做过地质队员、文化新闻干事、编辑等工作。1986年,他在《天津文学》发表了小说处女作,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吾血吾土》《重庆之眼》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十余部。他著有“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水乳大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经典”。曾获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中国好书”奖,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文字在欧洲、澳洲和美洲地区出版发行。
“到生活中去,把胸膛贴近尘埃。”范稳崇尚文化发现式的写作,多年来他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在写作之前都要进行田野调查和采风,他戏称自己“多年来在云南的大地上‘到处乱跑’。”“要想让作品立得住,首先要俯下身段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虚心、谦卑地向我们的民族文化学习。”“而云南这片高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正如它‘有色金属王国’和‘动植物王国’的美誉,它的民族文化也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我把自己当一个谦卑的学生,伏下身段向各民族文化学习,也把自己当成一个寻宝者,在丰沛的文化宝藏里潜心开掘。”
“我深信,唯有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浸淫经年,游遍民族文化百花园,饱尝各民族‘百家饭’后,才能对民族与文化,地域和历史,族群及其渊源,有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和收获。”范稳说,“每一片土地,都在无言地诉说它所养育的人们的过去和现在,也在昭示着未来。”
十多年前,范稳为创作长篇小说《碧色寨》来到滇南,那时他关注的重点是建成于1910年的滇越铁路。这条从越南海防至昆明的铁路,轨距只有一米,俗称“米轨”,但它是当时中国第二条通往境外的国际铁路。由法国人投资修建并管理的滇越铁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了蒸汽机文明的同时,又傲慢地刺伤了中国人的自尊心。“铁路就像那个时代的法兰西帝国扩充殖民版图的尖兵。”范稳说。
范稳在滇越铁路线上的一个特等大站碧色寨车站采访时,第一次和“个碧石铁路”相遇,它就在法国人建的老车站西端,从站房、铁轨到机车,都是小一号的,轨距只有60厘米宽,俗称“寸轨”。两条铁路在这里交会,却不接轨。有人告诉范稳,这是在滇越铁路通车仅仅三年后,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这是一次被打痛之后的奋起一跃,把路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既杜绝了法国人的觊觎,更阻止了他们挑起‘铁路战争’的任何借口。”
那时的“寸轨”铁路上已经不跑火车了,但路基还在,锈迹斑斑的铁轨掩没在荒草中,纤细而沉静。站在铁轨上,回望黄墙红瓦的碧色寨车站,再西望同样是法式建筑风格的“个碧石铁路”的车站,范稳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两个历史的节点上。他认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在这里迎头相撞,这段精彩的历史必然蕴含着动人的故事,这将是另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
2022年,范稳觉得写“个碧石铁路”的时机成熟了,那列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老火车从大山深处缓缓向他驶来,召唤他再次收拾行囊奔走于滇南大地。
范稳将创作《青云梯》的过程分为“三部曲”:第一年,跑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老铁路路基、废弃火车站,采访铁路建设者后人,甚至下到高铁隧道深处采访打隧道的一线工人;第二年,埋首史料,梳理云南汉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脉络;第三年,潜心写作、修改。他说:“《青云梯》是我写得比较从容的作品,单是修改就花去整整一年时间。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词汇,至少在目光里过了数十遍。不断地调整结构,丰富人物,打磨语言,像个老工匠。我用写中短篇的劲头来写长篇,力争让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准确、生动、形象。”
用文学的生动与真实来再现时代的风采
这是直达梦想的百年火车、盘根错节的家族密码、烟火繁盛的边地风情、壮怀激烈的家国命运——这是众多作家、评论家、读者在阅读《青云梯》后,给出的评价。
《青云梯》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展现云南人民立志改变交通状况的历史风云和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从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用一列火车撞开了中国的南大门,到滇南人民知耻后勇、自强不息,独立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再到21世纪高铁高速蜿蜒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岭,直至在新时代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人民把铁路修到了境外。高原上的铁路,就是一条通向云端、通往四面八方、通向美好未来的天梯。
《青云梯》先在2025年第3、4期《人民文学》杂志连载。杂志在卷首语中如此评价这部小说:“(作品)从个体、细节和日常入手,自始至终贯穿着的却是浓烈坚决的家国情怀。与人物同行的,是历史的演进和民族的变革,是以云南大地为样本的中国铁路自力更生的发展史。由此,《青云梯》也获得了史诗般的正大品格。”
随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青云梯》。截至目前,围绕这部长篇小说,已先后在北京、云南、重庆等地举办了多场新书发布会、研讨会、阅读分享会、签售会等活动,反响热烈。专家学者以及读者们认为,《青云梯》结构恢宏大气,有着丰富立体的层次。在45万字的篇幅里,交织着四条历史线索,既写了百年铁路修建史,也写了吴、陈两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沉浮史;同时是一部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风物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边地红色革命史。这四个部分水乳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交响诗。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认为,《青云梯》的题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范稳以一种丰富的面貌把云南的百年历史带到读者眼前,很高兴“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能够收获这样一部有长度、有厚度、有深度、有难度的好作品。书名“青云梯”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作家穷其一生的劳作也可以比喻为攀登文学之梯,“《青云梯》也标志着范稳经过漫长艰苦的攀登达到了自己长篇创作的新高峰”。
“作品要上去,作家就要下去,在这方面,范稳是一个典范。”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说,“范稳不断地到各地去实地考察,还钻到历史资料里考查,甚至长时间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所以他对那片土地是非常熟悉的,读小说时,你会感受到作家为写作而做的翔实的准备工作。所以《青云梯》是可信的,可读的,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人物、情节、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这部小说都是准确有力的。”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对《青云梯》的文学性给予高度评价:“书中人物塑造、意象运用、细节描写等方面都富有极强的文学性。比如主要人物吴廉膺,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商人,同时又有官员与军人身份,这种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罕见,以此足以窥见《青云梯》文学性的一个面向,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性就是这部作品影响力、生命力的表现,也为这部作品被多角度丰富阐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从范稳构思《青云梯》伊始,他就开始了对这部作品的跟进。2024年4月,他专程去了建水,对朱家花园、建水文庙、窄轨铁路以及建水制陶等都有了第一手的见闻,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热情奔放的人民印象尤其深刻。拿到稿子后,他第一时间开始阅读,边读边和范稳交流。“我觉得范稳是一个心中怀着诗和远方的作家。他从‘远方’归来,瞩目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民,写出了这部宏大而精微,丰富而诚挚的佳作。”
“在伟大时代中当好一个忠实称职的记录者和书写者,用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去呈现非凡的时代,描绘社会的巨变,用文学的生动与真实来再现时代的风采。我力图让久远的历史观照火热的现实,也让现代之光照耀进往昔光彩岁月。”范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