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篇

《南园漫录》成书过程及版本流传考述

图为《南园漫录》卷首提要 作者供图

陈燕

张志淳(1458—1538年),字进之,号南园,晚年又号南园老翁。明云南永昌(今保山)人,先祖原籍应天府(今南京)江宁县。张志淳成化年间进士,初授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南京户部右侍郎等。张志淳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历经明代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五个时期,是明代中期重要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及学者,是明代云南最为著名的学者。

多部史籍对张志淳的生平与成就多有记载。《大明一统志》载:“本朝张志淳,其先江宁人,洪武中迁金齿司。志淳登成化甲辰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起家,仕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学行两全,名实并懋,卒赐葬祭乡贤祠祀之。”四库全书本《滇略》卷六载:张志淳“天性聪哲,六艺咸通;功业风节,为时崇尚。”(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天启刻本,卷一百十四载:张志淳“晚年著书自娱,天性聪哲,六艺咸精。嘉靖间,进阶通议大夫,十六年,诏有司问劳,年八十一而卒。所著有《南园集》《西铭通》《南园漫录》《永昌二芳记》,记行于世,长子含,举人,以诗名。次子合,壬辰进士,仕至参政。”张志淳晚年所著主要诗文、论著惜皆失传,唯有《南园漫录》十卷传世。《南园漫录》是张志淳流传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明代云南学人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著作。

成书过程及背景。《南园漫录》成书于嘉靖五年(1526年),是张志淳致仕后在云南保山地区写成,是汇集作者见闻、读书心得的笔记杂录。《南园漫录》的成书过程有其特定的背景:明代文治大兴,治学风气良好,学者辈出,学派林立,著述繁荣,尤其自正德以来,笔记体文章进入了繁荣期,作品数量激增,整个社会呈现出稽古右文的风气,《南园漫录》正是在此时期问世。同时,当时保山地区大量学校建立、民间读书考试之风兴起,儒学思想发展迅速,学术氛围浓厚,这些皆对张志淳的文化学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园漫录》撰写亦与张志淳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正德九年冬,张志淳生了一场大病,“凡书之宏深旁魄者,皆不能事事,则取杂说如《容斋随笔》者数十家以消”,儿子张合问“何不效为一书乎”。张志淳在正德十年所写自序中有:“因读宋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有所感发,仿而为之。”之所以“有感而发”,是因为他在读《容斋随笔》时,发现其中内容多有牴牾,遂产生纠偏正误的念头。

主要内容和著述体例。《南园漫录》全书共十卷184篇,卷首有序,卷末有跋。《南园漫录》是笔记文体,其本身具有博杂的特点,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边事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涉及永昌的历史和物产风俗,记录明代学术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和时贤及其著作、记录时事、历史事实考证、语言释义和音韵专用术语等。《南园漫录》主要以“随笔形式,分条评议时事,疏证经史,纠偏正误,臧否人物,或详言经过,或发其隐徽”,是云南学人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笔记体格式和撰述。张志淳在编写《南园漫录》时给每一篇拟定题目,在编纂方面也比明以前的笔记体有所创新,在明代笔记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特色。内容上,题材丰富,主题多样,补缺订误、考据翔实。《南园漫录》内容较杂,引用文献内容丰富且涉及朝代较广,所辑录的材料广泛、翔实多样,在选取资料上做到慎取史料且十分重视语言表达。既有主观的议论评价,也有客观的表述;既有对史实的考证梳理,也有对有价值材料的记载留存;既有对具体词语的解释,也有对整体情况的概括说明。写作原则上,坚持“据实而为纪”“意之所之,随即记录”“贵直贱曲”,文章据实求真、精微考证,有疑存疑,秉承了据事直书的优良传统。张志淳几乎每条都附议论,虽然字数不多,但十分精到。史文上,字斟句酌,语言繁简适宜;材料简洁精要,长短不拘;语言质朴,斫雕为朴,质而不野。民族观上,坚守“华夏诸族,本属一家”,张志淳斥以为非所谓的“内诸夏而外夷狄”之论,凡述及边地少数民族,都视为一体,这一点难能可贵。

学术价值。《南园漫录》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校勘价值、学术思想价值、文学价值等。(一)内容丰富,补史之阙。《南园漫录》中记载了很多物产、植物、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民间生活的琐事逸闻,以及正史官书所不载或记载不详的内容,为后人研究史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民国云南丛书总纂赵藩先生称该书为“明代杂家中之最翔实者”。(二)考证详核,订正事实,以正视听。有清代“第一才子”之称的纪昀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赞誉《南园漫录》“主意皆极正大”“驳正皆颇明核”“考证极详核”。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评价该书“张志淳记载时事详核,为不可多得之作”。(三)校勘并误,校勘方法多样,具有参考价值。张志淳在《南园漫录》中充分引用中国古籍著作,运用历史文献学、文字训诂学等知识来对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校勘。(四)该书大量记录了与云南地区有关的风俗、史事,内容可靠、质量上乘,对了解明代永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有助益,对研究当时西南民族史、云南地区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对张志淳本人及其仕宦官职的梳理对研究明代官员制度、社会变迁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五)有助于对明代学术思想的研究。书中对《史》《汉》、新旧《唐书》的评价,对时贤作品的评论,对《世史正纲》的批评,对刘定之《宋论》的批评,论正统强调“道”在正闰判断中的作用,反映出明人的趋向。(六)文学价值。张志淳《南园漫录》对专业术语溯源,从音韵训诂入手,考订汉语术语,记录了不少词汇训诂考证成果,选取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史籍里的故事等对字词进行通识性的解释,讲汉字造字的意义性,地域的不同,语音方面的不同等,有助于研究明中叶的音韵和训诂之学。

版本流传情况。《南园漫录》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清文渊阁四库本(四库本)、清抄本、民国间云南丛书处刻本(民刻本)等,均为足本十卷。《南园漫录》明嘉靖刻本刊刻于嘉靖五年(1526年),有序跋,序后印有“弎亩翁”“种竹生涯”“少司徒印”,篇末有印“恒嵩”“七槐门径”“太保山下人家”三方印。此外,还有明纯白斋乌丝栏钞本,现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四库本以明嘉靖刻本为底本,列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有序跋,增加了《钦定四库提要》一篇。卷首题详校官汪彦博、牛稔文覆勘、校对官主簿汪日赞、誊录监生张绍鼎,第一页正文上方钤印“文渊阁宝”;扉页右上角钤印“乾隆御赏”;书最后一册的扉页右上角钤印“乾隆御赏”,最后一页的左下角钤印“文渊阁宝”。清抄本有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精钞本、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抄本、清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天一阁碑目》刊本,以及袁嘉榖据四库本的光绪抄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云南石屏袁嘉榖先生在北京检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时,发现有很多“滇人著而为外间所罕见”的藏书,于是抄存了这些书的副本带回云南。民刻本以四库本为底本,宣统元年(1909年),袁嘉榖至杭州复取《南园漫录》文澜阁四库本校正,后经昆明施汝次先生校阅,于民国元年付梓刻印。民国三年,《南园漫录》收入《云南丛书》,列为子部第二十四部。民刻本除张志淳自序外,篇首有李根源、赵藩《重刊南园漫录序》各一篇、袁嘉榖《南园漫录跋》及《钦定四库提要》一篇。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该清抄本传抄四库本,共十卷,为足本,在《南园漫录提要》右上角钤印“江苏第一图书馆善本书之印记”“四库著录”,在右下角钤印“八千卷楼”,该版本有序无跋,卷首题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云南省图书馆藏民国元年(1912)刻本。

[作者单位:云南省博物馆;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历代云南地方志中石刻文献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 QN202422)的阶段性成果]

  • 《南园漫录》成书过程及版本流传考述

  • 报头

  • 抗战烽火中的云南文化堡垒

  • 爱国侨领马铸材:以商为“媒”书写赤子情怀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