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开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七七事变”为起点,对中国发动由东北向华北、华东、华南推进的,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被迫西迁,东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下湖南,又西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设于昆明。在这一时期,昆明逐渐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心。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爱国学生积极成立社团、创立报刊宣传救国思想,为抗战胜利奉献自己的力量。
群社的成立
1938年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具有爱国精神的师生队伍,因为他们大多是“五四运动”以及“一二·九运动”的亲历者,身上有着强烈的革命传统,这群爱国师生来云南后,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西南联大的三十余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重新建立了抗日民族先锋队,和云南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联合成立了云南民族解放先锋队。由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主要成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8年,西南联大的爱国学生成立了群社,大多数“民先”队员加入群社,并成为其中的骨干。群社积极发展成员,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并迅速发展成为西南联大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群社下设学术、时事、文艺、壁报等分支,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性,群社由学生领导,其选举以及负责人的产生、社团开展的各项内部活动都是自行组织。群社一共经历了六届,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次邀请联大教授讲述国际反法西斯形势,邀请记者讲述抗战的情况,每逢日军轰炸,都积极参与到救助伤员的活动中。群社展现出的爱国精神,感染着联大师生,受到师生们的广泛欢迎。
群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互相交往、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为宗旨,在丰富广大学生生活的同时,积极地通过报纸、文艺活动等方式宣传抗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群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抗日救国积蓄了磅礴的力量。
抗日报刊的发行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云南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抗日报刊和宣传抗日的文艺作品成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重要工具。而云南的共产党员与爱国学生的联合,在抗日救亡刊物的发行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响应党的号召,发展壮大党组织的力量,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于11月恢复重建,并号召昆明的各个学校声援北平的“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广泛响应,5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7年8月,中共云南临工委组织成立了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创立了抗日救亡刊物《云南学生》,与此同时,西南联大的进步学生还创立了《群声》《冬青》《热风》等壁报宣传救国思想,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欢迎。除了通过报纸进行宣传,西南联大学生们还走出校门进行抗日宣传,他们定期到中小学进行宣讲,在假期到呈贡县、龙头村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随着华中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沿海城市的一些学校相继西迁,也带来了一大批爱国师生和优秀学者,一时间云南人才云集,为爱国团体和救国报刊的创立提供了支持。共产党人抓住时机,联合爱国师生创立了大量的报刊,如《南方》《前哨》《战时知识》《民众歌咏》《曙光日报》等众多刊物都是在共产党人的支持或者领导下创立的,这一系列抗日救亡刊物的发行,对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激发民众自信心以及壮大云南的民主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艺作品的传播
除了报纸的宣传以外,文艺作品的传播也是宣传救国思想,唤醒国民爱国意识的重要方式。1937年9月18日,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在昆华师范学校开展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的活动,并游行示威,社会各界参与者3万余人,师生和人民群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曲目,歌声响彻校园和昆明街头。共产党人赵国徽、李家鼎等人大力宣传抗战歌曲,成立民众歌咏团,吸纳学生与爱国民众。歌咏团成立后,众多学生踊跃参与,并在校内成立了歌咏队,从校园到大街小巷,处处响起了爱国救国的声音。同时,戏剧社也不断涌现,如西南联大话剧团,成员包括闻一多、吴晗等知名学者,话剧团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结合抗战背景改编剧本,常在昆明街头、学校、工厂等地演出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也有学生自发组织成立联大新剧社,著名的金马剧社也是在这一时期在云南本地的戏剧工作者和进步青年的支持下成立的,其剧目《血洒卢沟桥》《钦差大臣》在当时备受欢迎,戏剧团在昆明不断进行巡回演出,传播爱国思想,为激发民族爱国意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战,于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变”,在统治区内推行白色恐怖统治,以昆明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受其影响,逐渐陷入低潮。直至1943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开始局部反攻,并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号召,而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早已失去民心,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云南的抗日民主力量受到了鼓舞,重新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其主要形式仍然以社团为中心,通过壁报和文艺作品发展民主运动进行抗日宣传。1944年,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学校相继恢复活动,通过《冬青》《文艺》《学习》《游击》《现实》等壁报批判社会现实。
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类社团与进步报刊、文艺作品的创立和传播,构成了一道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唤醒国民爱国意识的文化堡垒,充分彰显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担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不忘历史、居安思危、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