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正雄 通讯员 杨艳 吕玉潇
聚焦
“以前注销营业执照和登记证要分别填写不同的表格,提交两套相关材料,来回得跑好几次。现在能同时办完,又快又便捷。”近日,在滇中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内,空港耀玮食品厂负责人张超顺利完成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的“证照并销”,整个过程仅用时17分钟。
“近年来,针对企业反映注销、变更提交材料多且重复的问题,我们推动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实施线上线下企业开办、变更、注销、迁移‘一件事’办理,以提升市场准入退出便利度,助力企业办事更省心、经营更舒心。”昆明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昆明市创新推出开花店等“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114个、惠商绿卡服务等“一类事”一站式服务事项136个,累计办件量达257.06万件。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沃土,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省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以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清廉云南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通过“监督+服务”打通企业发展“中梗阻”问题,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向好。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营商环境堵点、难点问题,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监督工作机制,统筹“室组地”联动监督力量,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问卷调查、随机走访等方式,组织纪检监察干部下沉一线摸排问题,形成“发现问题—交办整改—跟踪问效”闭环链条。对信访举报、日常监督、巡察监督中发现的涉及营商环境相关问题线索,快速分办处置、督促办理,以精准有力的监督“利剑”,破除企业办事过程中的隐性壁垒。
“我们项目最大的困难就是土地流转的问题,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林草局等部门都在积极进行专项协调,加快审批,项目才得以顺利快速推进。”国能云南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志面对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道。
此前,为精准掌握企业需求、破解发展梗阻,文山市纪委监委建立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员与企业观察员“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相关部门监督执法及服务和政策落实情况,摸清企业实情,收集诉求,督促职能部门对相关问题限期回复、闭环办理,确保企业反映问题与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改进政务服务、提升服务质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我省纪检监察机关把优化政务服务监督作为持续深化清廉云南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的切入点,前移监督关口,运用“蹲点式”“体验式”“嵌入式”等监督方式,聚焦政策落实、服务效能、企业诉求等重点环节,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优化服务,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要求落实落细,积极帮助企业解忧纾困。
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把企业需求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风向标,“监督+服务”一体发力,不断畅通企业线上线下诉求反映渠道,积极参与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召开的“营商环境会客厅”、人大政协提案联合调研暨专题面商会等,充分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建议、问题困难,全方位收集掌握企业诉求,及时推动解决,让企业真切感受到问题有人管、意见有人听、利益有人护。
同时,我省纪检监察机关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项目落地建设等重点事项、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深入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政务服务大厅窗口,紧盯窗口服务质量、工作人员作风、便民举措落实等情况开展明察暗访、监督检查,着力解决服务态度不优、工作纪律不严及行政审批不畅等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压缩环节、精简材料、提高效率,全力改进工作和服务,以有力有效措施清除阻碍营商环境的绊脚石。
吃拿卡要、违规插手、任性执法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公平正义、破坏营商环境。我省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聚焦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务服务不作为、政商关系“亲”而不“清”等问题,重点纠治营商环境领域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以及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查处背后隐藏的风腐问题。开展“八小时之外”纪律作风专项整治,严查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政商交往不清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力震慑,涵养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为做实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篇文章”,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案促改促治,用足用好身边的反面典型教材,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采取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责任、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推动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