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珠成串
近日,宣威市纪委监委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监督过程中,发现虹桥街道马房社区集体土地出租合同不规范、存在流失风险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市纪委监委采取挂牌督办、动态销号、跟踪回访的方式,督促街道和村“两委”落实整改。在监督推动下,虹桥街道与承包方重新签订规范协议,同时协商引入合作公司,利用该土地临水的优势,投入2500万元资金建设智慧渔业项目,应用渔光互补技术,实现渔业与光伏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构建集现代化、智能化、环保化于一体的先进渔业生产体系。
近年来,宣威市纪委监委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依托乡镇(街道)纪(工)委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监督力量,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四议两公开”执行、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分红管理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开展监督,有效保障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
该市纪委监委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债务、工程项目管理、违规借用集体资金等监督重点,聚焦村集体收益分配到户、资金拨付及相关人员和部门履职情况,推动相关部门强化监管、企业运营规范、收益分配公开透明,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实现企业、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同时,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形成有力震慑。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清障护航。
该市纪委监委督促29个乡镇(街道)纪(工)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村级财务管理、“三资”管理等政策规定,督促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及时公示相关信息,实时收集民情民意,畅通问题反映渠道,让群众对事了解、见事清楚,提高群众对村集体经济的认知率、参与率,并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实行“分类交办—跟踪督办—反馈销号”闭环管理,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着力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本报通讯员 彭丽娟 吕海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