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振华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边疆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为边疆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治理问题复杂,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力量、优化举措,为边疆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认真落实省委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部署要求,通过责任联担共商、队伍联培共育、产业联抓共兴、家园联建共享、网格联结共织、边境联防共管等举措,积极探索出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构建政治、组织、人才、机制、服务五大引领体系,充分释放党建引领效能,全面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构建政治引领体系,凝聚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共识。一是筑牢政治信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类学习培训,持续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三话六学”等教育实践活动。二是把稳政治方向。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边疆地区的各项工作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个总纲,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三是增强政治能力。健全常态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机制,确保党的大政方针和省委部署要求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实见效。
构建组织引领体系,筑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堡垒。一是建强党的基层组织。紧盯党组织覆盖空白点、作用发挥薄弱点,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做好“空心村”组织设置、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等工作,单列抵边村发展党员计划。二是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加力推进党员干部、各族群众、社会力量、政策项目“四个组织起来”,全面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边境一线集结,持续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着力建设兴边富民中心城镇。三是强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压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工作责任制,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发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边境地区综合治理中来。
构建人才引领体系,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力量。一是充实治理工作力量。推动编制资源向边境一线倾斜,选优配强边境县乡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大边境乡镇干部招录力度,鼓励条件较好地区的事业人员到边境县工作并调任公务员。构建村(社区)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用好基层治理专干力量,建强基层治理队伍。二是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深入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落实好基本培训要求。科学编制“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智汇云南”计划,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优化治理激励政策。加大边疆民族地区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任职力度,持续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工作。
构建机制引领体系,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创新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议事机制、工作机制、监管机制,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评估。二是健全协同治理机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村级共建理事会”,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健全典型引路机制。鼓励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大力培育、发现、总结、推广基层治理中的典型案例,全面推行基层治理的红河模式。
构建服务引领体系,夯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基础。一是以服务民族团结为主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二是以服务发展为要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后发优势,持续壮大“三大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造血功能”。三是以服务民生为根本。推广蒙自蓝莓产业“622”、“阿者科计划”等联农带农模式,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及“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创造更多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就业岗位。用好教育、医疗、科技“组团式”帮扶资源,深化“编外校长”“编外院长”等做法,持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服务群众水平。
(作者系中共红河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州委党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