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与路径探索

李丹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人才引领驱动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事关教育现代化进程,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成色,更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推进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以体系化思维、整体性布局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注入持续的创新动能。

在守正与创新中探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向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依托既有的理论资源,也需致力于拓展教育基本理论、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构建其“变”与“不变”的内生逻辑。把握“不变”之质,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教育发展的政治属性与科学导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立场,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思想保障;回归经典教育理论内核,汲取人类教育思想精华,夯实理论创新根基。探索“变”之逻辑,应推进理论与实践互构,将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转化为学理阐释;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建构,实现对中国语境下教育内涵、价值与实践的原创性阐释;立足本土实践,使理论深植中国叙事场域,形成回应现实问题的真知灼见;拓展理论的世界意义,将中国教育议题置于全球图景,构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理论范式,塑造中国教育理论的国际学术品牌。

在继承与转化中探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传统向度。中国式高质量教育应在新时代背景下辩证审视教育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其结构与价值的当代认知。一方面,通过传承与弘扬解构传统认知定势。教育传统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智慧,与教育现代化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滋养的融合关系。教育传统为现代化提供精神资源与文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又为传统注入新活力,重构其内容形态,形成“新传统”。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须观照传统维度,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在转化中重塑教育传统形态。应对教育传统进行有选择的创造性转化,在新实践中调适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重构其意义结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所涉及的各类传统,均可作为体系建构的参照系。无论是传承、弘扬、转化或是扬弃,都需秉持历史自觉,正视传统赋予的经验智慧。

在精神与意义中探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人文向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人文旨归,在于回归对人的德性养成、秩序建构以及“人的质量”提升的深层观照。第一,提升人的意义层级。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高质量教育所追求的非仅“学有所获”的工具性价值,更是塑造具有现代品质的人,实现思想信念、思维行为的现代化,突破片面发展局限,趋向人的全面发展,并将意义边界从个体拓展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第二,丰盈人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作为外铄与内生相结合的价值生成机制,是人类自我关怀的体现,涵盖对尊严、价值与命运的追寻与护佑。中国式现代化所需培养的人应具备丰饶的精神世界与现代化的精神品质,不断追求生命境界与精神价值的提升。

在共在与共生中探寻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态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的文明追求。理念层面,生态取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在、质与量协同发展的系统思维与实践路径。结构层面,体系构建须观照多样性与多元化,依据不同群体特征设置差异化教育模式,实现结构功能优化。技术维度,要关注数字时代技术重塑教育过程中的伦理协调,技术不仅引发教学手段、设备等显性变革,更深度影响教育本质属性,涉及育人理念、模式与素养等多层面的重构。生态维度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以“共在”意识为存在基础,以“共生”逻辑为结构准则,统合教育的价值、结构与技术维度,实现教育系统与自然、技术、人文系统的有机整合。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部)

  • 报脚

  • 报头

  • 构建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五大体系”

  • 深刻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与路径探索

  • 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