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公谊救护队的滇西抗战医疗史

唐绍齐

公谊救护队(The Friends Ambulance Unit,FAU)成立于1914年,是致力于人道主义救援的国际宗教慈善组织。其中国救援队于1941年成立,罗光普担任负责人,当时他率领首批46名队员来华。队员需接受急救、汽车维修及多项医疗专业培训。二战期间,共有300多名来自多国的队员在华参与救援。

公谊救护队抵华后,主要承担物资运输与医疗救援两项任务。该队负责将抵达仰光的国际援助物资经此干线运至昆明,再转运至西南后方及前线。1942年缅北沦陷、滇缅公路中断后,队伍随即将指挥中心设于云南曲靖,构建新的陆路运输体系,将经“驼峰航线”空运至昆明的物资,经由黔滇公路险段晴隆二十四道弯等地转运至贵阳、泸州等枢纽,进而分送广西、陕西、四川等地。资料显示,1942年7月至1945年12月,公谊救护队运输量大幅增长,所运物资以医疗药品与救济品为主。在抗战最艰难阶段,全国约90%的平民医疗用药依赖其运输保障。

公谊救护队在抗战时期对云南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组建了多支由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等六七人构成的流动医疗队,分赴云南抗战前线,为军民提供医疗救护。全国抗战期间,公谊救护队共派出12支流动医疗队,其中7支为战地医疗队。1942年,第一流动医疗队抵达保山,与驻扎该地的第71军及中国红十字会合作救治伤员。同年4月底,日军攻占腊戍,滇缅公路被切断,中英军队被迫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该医疗队为史迪威所率114人提供了紧急医疗支援,以担架运送伤员跋涉140英里,安全抵达印度加尔各答。此后,队伍又转赴印度雷多,为集结于此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提供救护,直至同年9月返回昆明。

1942年5月初,日军对云南保山实施多日轰炸,导致城区严重被毁、数万平民伤亡。轰炸后当地暴发大规模霍乱,因医疗设施损毁及尸体堆积,疫情迅速恶化。5月下旬,日军进犯滇西,中国远征军炸毁惠通桥,沿怒江东岸布防,形成对峙。其间,公谊救护队第二流动医疗队与红十字会等组织协作,在保山建立临时医院救治伤员。由于当地地理气候适宜蚊虫滋生,加之人员流动密集,军队中暴发恶性疟疾。公谊救护队随即组建巡回医疗队,在10日内诊疗401人,验血95次,并分发奎宁3万片,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贵阳市档案馆:《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实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1943年6月,公谊救护队第三流动医疗队赴云南下关第11集团军驻地开展灭虱、疫苗接种及战地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并于1944年8月作为首批医疗队进入收复后的腾冲。1943年10月,随着中国驻印军向缅北日军发起进攻,中国远征军同时进攻腾冲。公谊救护队受中国红十字会领导,承担滇缅战线救护任务,其第四流动医疗队在云南砚山协助野战医院手术,并向官兵与居民提供医疗救治及卫生培训。据《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记载,队伍常跋涉于交通艰险的山区,夜宿敌军弃置工事,环境极为艰苦。公谊救护队始终活跃在抗战前沿,为战地医疗救护作出重要贡献。

公谊救护队在开展战地救护的同时,也为云南的公共卫生防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9月腾冲收复后,公谊救护队随即进入该地,并发现当地正流行鼠疫。医疗队伍迅速前往疫情严重的南甸地区,经诊断确认后,立即使用磺胺药物和抗毒血清对患者进行救治,有效控制了当地疫情。同年年底,公谊救护队代表参加了由中央防疫处组织的腾冲防疫会议,会后积极为民众接种疫苗,开展防治工作。至1945年1月,腾冲鼠疫已基本被扑灭。其间,救护队队长罗伯特·麦克卢尔亲赴疫区视察,为掌握疫情实况和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4年10月,公谊救护队第八流动医疗队在腾冲联合多方成立医疗防疫委员会,并创办科室齐全、设备先进的腾冲医院,为军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该院于1946年更名为中美和平纪念医院,后发展为今腾冲市人民医院。同期,第十一流动医疗队接管曲靖惠滇医院,作为训练基地持续服务地方,推动了区域医疗发展。抗战期间,公谊救护队以前线流动医疗为核心,承担战地救护与疫情防控任务,并通过建院办学、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云南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现代化基础,其人道主义贡献与建设性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今,记得公谊救护队的人已寥寥无几,但这个曾为这片土地倾力付出的组织不应被历史遗忘。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冲淡,但他们救死扶伤的身影,如同不灭的光辉,永远留在了滇西的记忆里。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在1945年的报告书中对其功绩作出权威总结:在战争期间,公谊救护队连同其汽车队、修车工匠及全体工作人员,不畏区域广袤、道途艰险、车辆陈旧等重重困难,全力投入医药救济品的运输工作。报告书指出:“无论道途艰险,或竟无路通行,或汽油掺水,或木炭多石,或车辆陈旧,种种困厄,不胜枚举,而彼等仍毅然前进,百折不回,卒将物品送达到地,率皆及时抵达”。正是他们的奋力相助,使众多医院得以维持运转,无数病人因此重获生机。报告最后深切感怀,该队厥功甚伟,未可泯没。这段评价,正是对公谊救护队卓越贡献与不朽精神的深切缅怀。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 以校史文化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 边疆治理的早期实践:回望1952年的云南农业税减免

  • 抗战时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迁昆明办学回眸

  • 报头

  • 公谊救护队的滇西抗战医疗史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