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村播工坊”打造乡村代言人

泸西县泸美同心工坊直播推介特产。 本报通讯员 曾馨乐 摄

“看这土鸡蛋,农户散养、营养健康。”在泸西县白水镇的“红邻·云聚”村播工坊里,主播们正热情洋溢地推介家乡的农特产品。后台,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接单、打包、发货,一条从后台云端到消费者手中的销售渠道高效运转。

“我们坚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白水镇党委书记佟婷介绍,白水镇以“红邻·云聚”党建品牌为引领,积极探索党组织、产业、电商融合模式,通过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建设了集村播工坊、特色直播间、产品展销与新农人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从手把手教我们直播,到帮我们对接资源、规避风险,镇里的帮助让我们创业的底气特别足。”返乡大学生村播刘清梅感慨地说。

白水镇推行的培训全免费、带货零风险、物流零距离、用工零成本的“一免三零”模式,为创业者人均节省成本超过5000元。在此模式带动下,全镇涌现出32名村播,如善用新知识激活老产业的“书记主播”杨正英、从脱贫户逆袭为本土网红的“明星农民”顾永军、携设计专长投身多肉产业的“跨界达人”堵海龙等一批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代言人,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局面正逐渐形成。

为持续延伸云端链条,白水镇围绕本地粮、菜、药、花、果、畜六大特色产业,精选苦荞、土鸡蛋、高原梨等8大类23个特色单品,建立稳定供应链,统一品质标准。通过融入阿庐古洞、城子古村等文旅IP,农产品实现了从土特产到文创伴手礼的升级。

村播不仅带火了特产,更带活了乡村。据统计,白水镇超过60%的新农人主播带动3至5名同村青年就业,部分头部主播团队规模超20人,产品供应链公司用工50人以上,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生态运营的转变。

目前,该镇已建成2个共享直播间、19个标准化村播站点,吸引30余家市场主体、3家行业协会商会和9个产业链加盟,企业引领、主播联动、供应链支撑的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农户增收与产业升级,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云上之路”。

本报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王成林 曾馨乐

  • 边疆村寨迎接数字新生

  • 优质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 “村播工坊”打造乡村代言人

  • “柯街优品”助农特产出深山

  • 报头

  • 数字赋能乡村焕新

  • 茶乡数字化转型拓新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