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以来,在省商务厅和昆明海关的大力指导与政策赋能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聚焦绿春县边民互市贸易中的堵点、难点,率先启动“多区备案、多区申报”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异地通关+产业联动”新型边贸路径,有效盘活边境资源,让边境贸易真正成为惠民、兴边、睦邻的发展引擎。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地域壁垒。在边民备案环节,红河州积极协调昆明海关,将“边互通App”的“GPS定位+电子围栏”覆盖范围拓展至绿春县7个抵边村,实现电子化、远程化备案管理。授权绿春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通过中国(云南)边民互市贸易单一窗口直接录入、审核边民备案信息,提升备案效率。绿春县政府组建工作专班,深入边境村寨开展上门服务,现场协助边民完成互市管理系统注册、个体工商户登记等手续,实现备案不出村、服务送上门。
在申报通关环节,绿春县创新实施委托申报、异地通关协同模式。边民互助组代理人统一在具备海关监管条件的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代理申报进境货物,边民本人则依托委托申报、免到场查验等便利政策,通过“边互通App”实现远程委托、线上确认,彻底告别多地跑、反复跑的传统难题,真正实现“指尖通关、家门口做生意”。
“想参与没本钱、有货卖不出、结算不便利”,曾是困扰绿春边民参与互市贸易的三大难题。红河州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引导农商行、富滇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量身定制“边民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有效缓解边民经营资金压力,助力其从“有心无力”转变为“有资参与”。
在交易结算与市场对接上,绿春县主动与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协同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边民身份、银行账户、工商登记等信息一次备案、多区共享。通关商品经由“边互通App”统一上架至线上二级市场,由元阳红泰糖业、绿春兴隆紫胶等本地加工企业直接采购,形成边民组织供货、线上平台交易、落地企业消化的完整链条。
去年以来,绿春县边民通过该模式从河口口岸进口木薯干46.3吨、胡椒65吨,从金水河口岸进口紫胶6.01吨、胡椒28吨,真正实现进口即销售、交易即增收。
为推动边民互市贸易从破冰试点走向可持续发展,红河州系统谋划“两个组织、一家公司、一个平台、五项举措”的综合改革体系,全面提升边贸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围绕组织建设,绿春县结合基层党组织架构,在35个边境幸福村全面组建边民互助组,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组长,推动党建、边贸深度融合。全县已备案边民4492人、注册个体工商户1701户,互助组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委托协议,由集体统筹代办贸易事务,提升组织效能。
聚焦服务平台,县属国企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牵头搭建集供需对接、物流、报关、结算、税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坚持公益性运营,推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平台同步设立线上二级交易市场,实现边民与加工企业全程电子化交易、结算。
“五项举措”则从便民、惠民的细微处入手,推动服务下沉、政策落地。工作专班驻村提供“一站式”服务,力争边民“最多跑一次”;持续强化“边民贷”金融支持;全面规范收费项目,切实为边民减负;编印《边民互市贸易政策“一本通”》,提升政策透明度和边民参与度;严格监督执法,坚决保护合法交易,打击非法交易。
从通道不畅到异地通关,从零散经营到组织化运作,绿春县边民互市贸易改革试点成功破解了非口岸县边贸发展的制度瓶颈,让边民切实享受政策红利与发展实效,为云南推进边境贸易创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随着改革持续深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条依托边贸促增收、依托互市促团结的发展新路前景可期。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吴德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