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临翔区蚂蚁堆乡用好沪滇协作帮扶资金——

古老牛市焕发生机

临翔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到蚂蚁堆乡养牛基地检查防疫情况。 本报记者 李春林 摄

晨光熹微,临翔区蚂蚁堆乡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占地57亩的交易区内,养殖户牵着各色大牲畜来来往往,经纪人正热烈议价,电子磅秤上的数字不停跳跃,草料的清香在空气中悠悠弥漫。这个曾隐匿于茶马古道深处的边陲小镇,如今依托沪滇协作的强劲动力,让延续近百年的牲畜交易焕发出新的生机。

蚂蚁堆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之一,一代代村民靠着牲畜交易维持生计。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交易模式逐渐暴露出短板。

“过去,大牲畜交易散落在空地、河边甚至公路旁,不仅交易不便,更埋下了安全隐患。”蚂蚁堆乡人大主席普庭勇感慨地说。

沪滇协作精准捕捉到需求,为当地注入了帮扶力量——总投资3643.30万元建设大牲畜交易市场,其中1500万元来自沪滇协作帮扶资金。7471.35平方米的建筑内,饲养区、隔离区、污水处理站等配套一应俱全,为老集散地补足了现代化设施的短板。同时带来了市场化的运营理念,形成养殖、交易、防疫、运输完整链条,让“老牛市”有了新内核。

蚂蚁堆乡杏勒村村民李春平家世代养牛,从父辈手里接过牛绳时,就跟着赶过路边集市,如今市场就在家门口,让这份传承多了几分从容与便捷。

“省去了不必要的环节,运费、人工费都大幅减少。”李春平的话道出了养殖户的心声。以前卖牛常遇到无人问津的窘境,甚至得拉着牲畜跑到100多公里外的大集市。如今家门口市场里开票、检疫、消毒一站式办结,各地老板主动上门挑货,李春平家的20多头牛销路无忧。

规范的市场不仅留住了本地养殖户,更吸引了不少外来客商。来自河北承德的张利军常年在全国寻找优质肉牛货源,实地考察后便把蚂蚁堆设为固定采购点。“这里的牛品种齐全,市场服务也很周到。”张利军说。

家门口的市场人气旺起来了,也让从事牛经纪行业24年的李桂维看到了返乡的契机。这个14岁就在大理各村寨跑牛生意的老经纪人,果断选择回到家乡扎根,不再奔波。“在自己的家乡,成本降低了,收入更是翻了一番。”

随着市场名气扩大,周边的小饭馆、修车铺生意也跟着红火,17名村民在市场的装卸、防疫等岗位工作,不用外出就能挣钱。目前,蚂蚁堆乡共培育7个养殖合作社,发展社员633户。截至今年三季度,肉牛存栏达10948头、出栏1327头。

普庭勇说:“大牲畜交易市场的建成,提振了养殖户的信心,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蚂蚁堆乡的乡亲们也在兴旺的牛市中,稳稳踏出致富的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易思敏 赵国威

  • 古老牛市焕发生机

  • 协作育新机 帮扶结硕果

  • 报头

  • 坚果产业提质升级

  • 精准滴灌 破茧新生

  • 硬件提质理念更新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