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近年来,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助力下,保山市借助沪滇协作的强劲东风,聚焦重点区域,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促进乡村风貌提升,保障群众增收致富,一场跨越山海的协作曲正在保山奏响。
农特深加工 全链促发展
每年菌子丰收季,位于昌宁县漭水镇共裕村的云南故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内一派繁忙景象:野生菌琳琅满目,工人们手持小刀快速分拣,指尖翻飞间10秒即可完成一株菌子的筛选,分拣好的菌菇正等待清洗加工。这个助力当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加工中心,正是沪滇协作结出的丰硕成果。
2023年,上海市对口支援共裕村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生根。该项目总投资950万元,新建了钢结构加工车间、包装车间、仓储车间等配套设施,于当年11月建成验收。2024年3月,漭水镇与云南山物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建设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点、示范种植基地及销售点。同年7月,依托沪滇项目建成的云南故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投入运营,让共裕村的农特产品有了专业化的加工车间和展示窗口。
“依托沪滇协作项目,我们在共裕村建成了这个加工中心,主要开展菌类深加工和高原火腿制作,让农产品拥有‘出生证’和‘身份证’,真正做到标准化和品牌化。”云南故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林感慨,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联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联农带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昌宁县创新实践“企业轻资产运营+集体持续受益+农户多元增收”模式,以950万元沪滇资金激活2000万元产业链价值,成功破解援建项目易建难管困局。“通过厂房出租,村集体每年增收23.6万元。更重要的是,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卖货,大大提升了收益。”共裕村党总支书记王金玲笑着说。
通过村集体、企业联动模式,当地推动特色产业从种养向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土特产链条。企业打造“寻味云菇”品牌,推出菌菇系列产品,松茸酱、松露酱等产品深受上海市场欢迎。
石斛花卉艳 乡村富路宽
走进龙陵县龙山镇横山村乡村电商直播基地,直播间的镜头前,主播正手持一盆青翠的石斛盆景,向网友热情讲解;镜头外,分拣、打包、装车……工人们手脚麻利,一系列流程行云流水,让产自云南边陲的农特产品,快速飞往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中。
这一火热景象,是沪滇协作重点项目——石斛产业产销研综合示范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作为项目核心实施主体,龙陵非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沪滇协作搭建的产销桥梁,探索出“直播电商+特色农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2025年,公司迁至横山村并盘活闲置校舍,建立起“1个总部+N个乡镇直播中心”的助农网络,将120多种农特产品和40多个石斛花卉品种搬上直播货架。今年前8个月,公司直播销售额已超过3000万元,预计全年将达5000万元。
电商的蓬勃发展,有效激活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就业潜力。目前,公司已带动种植、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就近就业约28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横山村石斛产业产销研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900万元,目前正稳步推进石斛花卉种苗组培、仓储分拣、催花种植、示范展示及技术培训研学等基地建设。”龙陵非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蒋贵承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35万元,公司还建立“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庭院经济等模式,为合作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回收,有效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带动集体增收、农民共富的新路径。
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25年,该企业共有13人取得电子商务师技能等级证书,并于9月成立龙陵非凡职业培训学校,致力于培养更多本土直播电商人才,为产业注入持续动能。
在龙陵县石斛花卉交易展示中心,琳琅满目的石斛花卉争奇斗艳,这里不仅是产品的展示窗口,更是“政府+企业+农户”创新模式的实践基地。该中心总投资5000多万元,集展示交易、科普教学、品种选育、专家工作站和直播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我们通过统一育苗、供苗、防疫防病、种植技术和回收,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机制,让斛农、村集体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产业红利。”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获得415万元沪滇协作项目资金支持,每年村集体收益达18万元。
目前,龙陵县已培育40余家石斛花卉企业,建成50余个种植基地,年产盆花超600万盆,1100余户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种植,户均年收益达5000元以上。配套建设的15个电商直播基地、培养的300余名直播人才,共同推动石斛花卉年总产值达2.5亿元,带动农户年增收2500余万元。
盘活闲置地 打造黄金铺
在位于施甸县姚关镇姚关村的姚关建材交易市场内,各类建材琳琅满目,车流人流络绎不绝。作为2022年沪滇帮扶重点项目,这座投资650万元建成的建材市场,不仅盘活了当地闲置资源,更让施甸县姚关镇姚关村从国土面积最小村蝶变为集体经济明星村,成为辐射周边的乡村振兴新枢纽。
姚关建材交易市场坐落于姚关集镇南部黄金路段,距施链高速公路出口仅1公里,项目总用地14.59亩,建有36间共6000平方米厂房,配套3400平方米硬化场地及完善的水、电、网络设施。这片如今寸土寸金的商贸宝地,在2022年以前还是一片长期闲置的征收空地。
“借助沪滇帮扶东风,市场产权划归村集体,出租后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姚关村党总支书记程文杰介绍,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后,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100万元,项目每年带动上万人次务工,实现跨越式发展。
集体经济壮大后,姚关村有了为民办实事的底气。“我们重点聚焦‘一老一少’,持续加码民生保障。”程文杰说,村里对714名70岁以上老人登记造册,在他们生日时送上礼物表达祝福,还在重阳节组织联欢、吃团圆饭。在教育方面,村里设立奖学金,根据学校知名度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
市场的辐射效应不止于此。依托便捷交通,姚关建材交易市场既成为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交易平台,又通过“村委会+公司+个体户”模式,吸引农户转型商户,从事建材、餐饮、日用百货等经营。镇政府推出优惠政策、树立创业典型,盘活夜间经济,划分地摊区域吸引脱贫群众入驻,让市场烟火气十足。
姚关村是集镇所在地,商旅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戍边开辟集市。如今,商脉在此赓续,姚关村856户居民中,经商户达812户;常住人口3966人中,外来经商者超过600人。建材市场的建成,成为姚关商旅文化发展的新里程碑。
程文杰说,接下来,姚关村将以市场为轴心,做强商旅融合文章,既鼓足群众钱袋子,又聚集乡村人气,让沪滇帮扶的活水持续滋养以商兴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