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县迤萨镇小河村,小河小学的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学校变样了:坑洼的教室地面变得平整,斑驳的墙壁粉刷一新,楼梯扶手被牢牢固定,曾经长满青苔的操场也穿上了“新衣”。这所拥有69年历史、服务着周边4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的乡村小学,在跨越千里的沪滇协作接力中焕然一新。
小河小学的“老”问题,是许多乡村学校的缩影。多年的风雨侵蚀让教学楼墙面脱落、地面坑洼。最让校长和老师们揪心的是安全隐患:“操场一下雨就积水长青苔,孩子们跑几步就可能滑倒。楼梯扶手锈蚀得厉害,我们天天都要盯着,生怕出事。”课桌椅破损严重,缺乏电脑、图书、体育器材等必要教学硬件,教学环境与城镇学校差距显著,难以满足乡村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成为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短板。
转机源于一张精准的“需求清单”。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沪滇协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与师生们一起梳理出这份亟待解决的“痛点清单”。清单的另一头,对接的是来自上海的“资源清单”。2025年,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清算所)、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云南省分行秉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理念,累计投入资金82.92万元推动小河小学改造升级。
跨区域帮扶,如何确保资金用好、项目做实?这一次,合作方探索出了一套权责清晰、全程透明的监管机制。
云南省分行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3次带队实地调研,制定筹资主导、多方联动、地方承办工作方案。依托沪滇协作平台,组建由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驻村工作队组成的攻坚专班,分阶段推进踏勘设计、招标采购、施工监管等工作,严控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作为协作重要参与方,上海清算所主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定向捐赠资金支持乡村教育发展。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充分发挥公益平台作用,全程把控项目的公益性和效益性。多方通过跨区域会商明确权责、签署合作协议,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这改变了以往‘一捐了之’的模式。”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清算所不仅是出资方,更是参与的监督方。每一笔钱的去向、每一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都在闭环管理之内,确保善款真正转化为孩子们舒适的课桌和平整的操场。”
据统计,2021年以来,云南省分行已累计投入、引入小河村帮扶资金247.84万元,联合上海等地社会力量实施10个民生项目,惠及群众4400余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帮钱帮物,不如帮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安全、有希望的学习起点。这次合作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即通过金融牵头、社会参与、地方落地、协议监管的模式,高效、透明地补齐乡村发展的最短板。”未来,多方将继续坚守合规底线,深化跨区域协作,让金融公益力量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