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脚下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文笔学校,清晨阳光掠过绿茵场,洒进三楼崭新的化学实验室。初二(3)班的学生们正围在实验台前,盯着试管中逐渐浑浊的石灰水惊呼:“老师,是二氧化碳让它发生变化的吗?”探讨声回荡在明净的实验室里。
“从前实验只能纸上谈兵,现在孩子们动手做、亲眼见,兴趣浓了、理解深了。”文笔学校总务主任谷一松抚着崭新的实验台,感慨不已。
这变化,源于一场跨越山海的携手——自沪滇协作开展以来,上海市杨浦区与玉龙县结缘,教育帮扶如春风拂面,让这座乡村学校焕发新生。
硬件提质,是帮扶的第一步。4年来,沪滇协作累计投入资金298万余元,援建智慧教室、理化生实验室、标准录播室、足球场看台……7个项目落地生根,37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不只是‘盖房子’,更是‘建生态’,”谷一松说,“每一间教室都承载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录播教室里,数学老师轻点屏幕,立体几何图形跃然眼前。学生们透过高清镜头与异地师生同步互动,传统课堂的围墙悄然打破。“从被动听到主动问,教学真正活了起来。”谷一松满脸笑意。
杨浦区不仅送设备,更送理念、送方法。两地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东部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千里注入西部沃土。情景化、沉浸式教学悄然普及,教师培训常态化开展,管理经验持续输出。
“现在学习变得好玩了。”初二学生和晓钰说,“现在,我们能做实验、能联网上课。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负这份心意。”
本报记者 和茜 通讯员 李玉亭


